(十八大评述)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从十八大看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徐京跃、南辰、吴晶、樊曦)“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鲜明表达着全党的坚强信念。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十八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认为,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吹响了新号角。“中国号”巨轮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这是全党的共识: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今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十八大代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丁俊的一句话,道出了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30多年前,小岗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星火燎原的起点。而今的小岗村又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在生产经营方面进行调整,对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进行提升。
无论是会议对国情党情的研判,还是十八大代表对社情民情的反映,“改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的紧迫感与30多年前别无二致。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十八大代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陈扬勇说,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0多年间,从未动摇的“改革”成就了什么?
“从微观看,海南从昔日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逐步建设成为绿色、开放的经济特区,现在正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迈进,拥有了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的‘三亚宣言’、中非合作论坛等改革开放的重要名片。”十八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30多年伟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未来意义。我们党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打破了西方曾认定不变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常规;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的福祉相对应,带领13亿中国人民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将国际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统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30多年间,从未停滞的“改革”昭示了什么?
十八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改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带来了富强美好的未来梦想。中国要想走得更快更稳更远,只能依靠改革推动。
仅仅30多年,一个国家完成了浓缩一个世纪的奋起直追,一个民族走向了梦想一个世纪的伟大复兴。
这是全党的宣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都进行了专门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巨大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报告的鲜明指向,引发代表的共鸣。
十八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部署,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
朱之鑫认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阶段,这期间我国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比如,要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十八大代表、江苏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看来,当前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期待阻隔我们的‘玻璃门’‘弹簧门’尽快打开,进一步释放改革的活力。”
成绩有目共睹,挑战依然严峻。更加开放的民意表达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射改革走过“三十而立”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
十八大召开期间,媒体调查表明,十八大承载着13亿中国人民对未来福祉的期望,他们期盼十八大推进改革、带来更多公平。
“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涉及深层次的全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当前最为急迫的改革之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从现实来看,改革的突出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失衡。十八大报告把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鲜明地提出来,而且赋予其很多具体的内容,使改革更具有行动意义。
就在十八大召开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年底前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酝酿8年、力求从制度源头化解矛盾焦点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有了时间表。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汇成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0年后的此时,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达着今天对明天的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这是全党的意志: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的钥匙
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出现的“改革”二字,连接着一张一张惠及民生的改革成绩单:
2009年至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3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医改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超过预定目标5个百分点。
2010年至2012年,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80多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有序展开……
数次广征民意的医改、教改方案也成为中国改革极富代表性的“孪生样本”——显示出党和政府的改革决心,凝聚起全社会的改革共识,调动起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正能量。
十八大代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人民是历史的主体,30多年改革实践证明,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下,改革才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项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去解决。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十年间,从国有企业改革到事业单位改革,从金融体制改革到财税体制改革,从农村改革到社保改革,从文化体制改革到社会管理创新,每一项改革任务都面临着井喷式的诉求和多维度的考验,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任何单项的改革都无法转动中国巨轮的引擎。”十八大代表、天津市武清区区委书记张勇说,未来十年,我们依然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配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对改革、发展与稳定都有积极意义。
深化改革的任务摆在期待发展的中国人面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任。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改革的一把钥匙。”十八大代表、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说。
30多年间,矢志不渝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什么?
受到海外舆论关注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说明着一切。
然而,对于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革仍在路上。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
前方并非一马平川,航程并非浪静波平。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强大信念,也是中国人民毫不动摇的共同意志。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宣示,也是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
穿越时空,历史清晰传递着对未来的昭示。
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作出这样的论断: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善于认识并勇于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把社会和时代推向前进。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再次出发,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开始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