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博人 | 布加:坚守西夏陵 勤勉奉献23年
2020-08-20 16:27:54来源:责任编辑:陈静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一年后西夏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布加,蒙古族,1963年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县,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博专业,1997年2月到西夏陵工作,此后的23年里与西夏陵结下了不解之缘。2019年布加从文物科科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如今他是西夏陵区管理处的保护人员,依然为西夏陵默默地付出着。 做遗址的保护人 布加接触这片广袤而又神秘的皇家陵园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他先后三次参与西夏陵的大规模考古调查,风餐露宿、日晒雨淋,58平方公里的陵区考古范围,他不知道用双脚丈量了多少遍。经过布加和其他文物工作者的系统探查,西夏陵的布局和形制逐渐明朗,发现陪葬墓的数量,从最早的206座,增加到253座,直到现在的271座。 布加给这些陪葬墓编号、绘图、树立标志碑,他对西夏陵不可移动文物的台账了然于胸。2000年和2007年,布加分别参与完成了西夏陵3号陵和6号陵的地面清理发掘工作,每一次发掘他都蹲守考古探方,不喊苦、不叫累。二十几年下来,布加用勤勉把来到遗址的初心筑成守护西夏陵的恒心。 致力西夏陵抢救 西夏陵的本体保护工作遵循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从2000年开始,西夏陵区管理处陆续对全部9座帝陵、44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本体加固保护。二十多年间,布加始终坚守在保护工作一线,完成北端建筑遗址的回填保护和4、6号陵的防洪工程。从最初的技术探索,与施工人员一起摸索,不断试验,不断完善施工方案,到如今西夏陵的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有效降低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对遗址本体的影响,保护效果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20余年的工作累积,让布加深刻感受到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理有效地进行遗址本体保护是目前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西夏陵及陪葬墓遗址现存遗迹主要为夯土部分,建筑的夯土工程也是陵墓各类建筑中保存最好的部分。虽然,目前通过加固保护控制并降低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对遗址本体的影响,但遗址加固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布加说,“在西夏陵遗址本体加固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加强陵区环境风貌恢复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健全安全防范监测系统和数据监测体系。为保护遗址完整性,原始风貌的恢复和遗址安全监测尤为重要。及时了解遗址状况并做好数据整理分析,不仅能够推动遗址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而且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也会惠及更多民众。” 为申遗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西夏陵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开展的近十年间,布加竭尽全力,为西夏陵申遗夯实基础。 多年来,在野外巡查中,布加一直负责西夏陵的日常巡视和安全检查工作。他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日,坚持每天两次巡视工作:发现并报告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坏情况;整治外周界围栏漏洞;制止私闯保护区抓蝎子、挖发菜等不法行为;驱赶进入陵区的牲畜;清除杂草,防止因植物生长等对遗址本体的影响;汛期防洪、旱季防火等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带领大家完成西夏博物馆迁建、西夏陵综合管理中心新建工程,完成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绿化、景观、停车场、游步道、标示标牌、卫生间、供气、供电接入工程等。 只要是需要在陵区动土,布加的身影就一定会出现。西夏陵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需要在陵区外周界设置围栏25000米,在58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光缆线路,安装摄像头、激光雷达报警器等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应急指挥等。施工过程中,每一条电缆沟的选线,每一个设备井、每一个立柱基础的选址,布加都来到施工现场监督,严格控制开挖位置和深度,避开遗迹。是布加的执着与坚守,保证了安防系统建设过程中未发生一处遗迹被破坏事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西夏陵的安防技术水平。 布加的繁忙不止于此,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藏西夏文献——金石编——西夏陵残碑卷》《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西夏六号陵》《西夏文物·宁夏编·西夏陵卷》。他完成了西夏陵陪葬墓遗址第三次调查工作,协助完成了西夏陵遗址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和预警监测系统的勘察、设计等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勤勉执着和无悔奉献保护着西夏陵遗址。(张丽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