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展览│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革命先驱遗书展
2020-01-27 12:00:00来源:福建博物院责任编辑:陈静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展览简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走向复兴伟业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有优秀儿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倾尽全力,直至鲜血淋漓,生命终结。他们虽然挥洒生命,却对生命有着至重的理解和至高的信念,在承诺信念的时候,在挥别亲情的时候,在为捍卫理想献出生命的前一刻,把爱和希望留在了书信中、文稿里。这就是这个展览的“主角”——遗书。 在新中国成立70华诞之际,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在“致敬先驱”的感动里,让我们肃立,一起在心底默默诵读英雄的名字...... 指导单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福建博物院 参展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陈嘉庚纪念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展品内容 第一部分 “人间正道是沧桑” 林觉民《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年)福建省闽侯人。牺牲时年:24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才华横溢的同盟会革命青年,曾留学日本,凭一腔热血毅然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他在行动前夜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是后世留传最广的诀别之作。其中的意切情真、慷慨激昂,至今读来令人感动。 林则徐《“第六十乙号”家书》 林则徐(1785-1850年) 福建省侯官人。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是最早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之一。他以高出时代的眼光,率先主张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他为官清廉、垂范后世。 这封家书共8页,约1500字,写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七日(1845年4月13日)夜,是林则徐在新疆阿克苏玉子满回庄,寄给暂时留居西安的家人的信札。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至次年九月,被贬新疆的林则徐前往南疆八城勘验地亩,此时正在阿克苏地区。家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指点如何更好地寄送信件;查问京城的信息;为儿子林汝舟新添的孩子取名;教导儿子林拱枢的学业,勉励他戒懒勤学、应尊重并多向老师刘建韶请教等。 字里行间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子之心和谆谆教诲。他为所添第三个孙子“我今名之曰臻品”“将来字以秦川”,以纪念留居西北的这段岁月;在看到儿子林拱枢新写的文章后既有鼓励和欣喜,“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又尖锐指出字句尚有累赘不清的情况。另外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篇文章经过别人的誊写,于是给予告诫和批评,“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第二部分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杨开慧《给一弟的信》 杨开慧(1901-1930年) 湖南省长沙人。牺牲时年:29岁。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两人于1920年结婚。她是一位在父亲影响下接触革命思想的进步女青年,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坚定地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工作。1930年被反动派杀害于家乡长沙。该信写于1929年3月,在白色恐怖最为蔓延的时刻,她以此信表达了一个革命女性视死如归的坚定和对家人的不舍牵挂。 何叔衡《给儿子的信》 何叔衡(1876-1935年) 湖南省宁乡人。牺牲时年:59岁。 何叔衡是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历程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央苏区工农检察部部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也是红军长征期间留下的最高级别干部之一。1935年他在福建长汀被敌包围并在战斗中牺牲。 1928年何叔衡受党中央指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多次给亲友写信。这封给儿子新九的信,以谆谆教诲的语气阐述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他对儿女的真挚情感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情怀。 第三部分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陈嘉庚避难爪哇述志诗 陈嘉庚(1874-1961年) 福建省集美人。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是南洋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实业家和领袖。他是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象征,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筹集了大量经费和物资支援国内,并组织南侨机工直接奔赴抗敌前线,用血泪铺就了一条“生命线”。他还励行教育救国的理念,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在内的数十所海内外名校,桃李满天下。这些人才,都曾经和正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巨大力量。这首述志诗是其在抗日的艰难时刻避居爪哇时所作,表达了他已作好牺牲准备,决不苟且偷生、投靠敌人的坚定意志。 赵一曼《给儿子的信》1 赵一曼《给儿子的信》2 赵一曼(1905-1936年) 四川省宜宾人。牺牲时年:31岁。 赵一曼是最著名的抗联女战士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她离别南方家人,毅然投身冰天雪地、极度危险的东北敌占区。这位巾帼英雄亲率抗日武装展开游击。在不幸受伤被捕后,她表现出了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忍受种种酷刑,其坚韧程度甚至令敌人都深为震颤。这封写给她儿子的绝笔,言简意赅、却饱含着力量和深情。 第四部分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江竹筠《狱中给亲友的信》 江竹筠(1920-1949年) 四川省自贡人。牺牲时年:29岁。 因《红岩》而广为人知的“江姐”原型人物,因其在狱中不屈的斗争,而成为坚持革命信仰的地下工作者的代表。他们在黎明到来前的最后时刻,绽放出了最美丽的光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在这封信中,她已作了最坏的打算,盼“孩子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该信是江姐在狱中的最后一封信,用竹签蘸着棉花烧成的灰在毛边纸上写成。 程白沙《吊屈原》 程白沙(1925-1949年) 江西省鄱阳人。牺牲时年:24岁。 这是一位跟随人民军队从革命走向胜利的文艺青年所创作的诗歌。在他年轻而短暂的生命里,他写就了大量追求真理、讴歌理想的进步作品。1949年8月30日,隶属于二野五兵团文工团的他不幸被残匪杀害。本诗借对屈原的凭吊,歌颂了对国家和人民忠贞不渝的精神。 特别版块——我爱你中国 特别版块 胜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挎包遗书》 这是参加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的一名年轻战士的决心书。这位暖心小伙子热情昂扬、笔迹中透露出天真与淳朴。挎包正中画有一颗写有“爱”的心形图案,左边是“中国加油!”,右边则是“四川加油”!在险情中,虽然每位战士都有“被永远的留在了这里”的可能,却希望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伤心难过,因为我永是你们的儿子,你们要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特别版块-杜凤瑞《给父母亲的信》 杜凤瑞(1933-1958年) 河南省方城人。牺牲时年:25岁。 杜凤瑞是新中国空军培养出的作战尖兵。他随部队入闽驻防,1958年10月10日驾驶米格17战机在龙田上空击落两架敌机后受创,跳伞时不幸牺牲,被追记一等功。以他名字命名的空14师杜凤瑞中队,则继续发扬着优良传统,多次完成重要任务、立功受奖。该信表达了严峻局势下,对党中央命令坚决执行的信念,同时又为家中事务作出安排,体现了其质朴的革命本色。 展厅照片 主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展览雕塑 标语墙 致敬先驱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