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彬 核心提示: 福建日报讯:对地方政府而言,财政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对福建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对供给侧要素投入的调控,优化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重视财政回归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改善财政资金的边际产出效率。 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部署,必将促进全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改革攻坚,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对省级以下政府而言,财政是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重要的调控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助推,对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短期内有助于刺激有效需求,长期内有助于实现供给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经济通过增加要素(土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累计达到17008.3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达到10303.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达到15176.9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2.5倍和2.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0%、17.2%和18.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福建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回落。研究表明,单纯地增加要素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力日趋衰减,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性投资,引发产能过剩和资本错配,并挤压全要素生产率。事实证明,要素驱动增长的模式,给福建带来了产能普遍过剩、产品积压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工业生产增速下滑,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迹象。从统计数据看,一是出口持续低迷,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8%,增幅为2010年以来最低;二是新兴产业比重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仅10.1%,2014年福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7个百分点;三是PMI、PPI等指标继续回落,2015年福建PMI为49.2%,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PPI下降3.0%。 上述问题,当然也有受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市场低迷的经济周期影响,但供给侧结构性累积的问题是导致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供需失衡状态下,如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供给侧对需求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市场竞争最终会使落后产能自然淘汰,保持市场出清。但是,由于GDP增长、财政收入与社会就业等目标,各地政府对市场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如用政府融资担保、财税奖补返回等行政手段引进工业项目,或挽救濒危企业,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生产要素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合理的“均衡配置”。也就是说,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不当的干预行为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与“退出壁垒”加大,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被扭曲和具有滞后性,导致供给侧对有效需求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针对总需求不足,中央审时度势,出台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包括采取扩大财政赤字、适度增加地方债和减税(包括对部分过剩产能取消或降低关税)等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看到,实际上供给和需求紧密关联,在执行国家总需求调节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在供给端主动发力,主动作为。总体而言,要从根本上约束政府短期经济行为,转变过去单纯依赖要素投资增长模式,充分发挥财政对供给侧要素投入的调控,优化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重视财政回归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改善财政资金的边际产出效率。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财政的支持作用。福建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新旧动能结构性转换面临着一些困难。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到更多依靠“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首先,对“福建产能”区分对待,分类推进。地方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淘汰落后的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不良资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具体来说,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福建产能推向国际,同时要严格控制,防止新的产能投入。其次,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生成“新动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加大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新型智能终端研发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使福建新型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与发展中快速占领科技制高点。要重点扶持具有福建比较优势、地方特色的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最后,切实解决共性核心技术的“缺能力”问题,提高产业创新创造能力。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公共投资支出,建立协同式、集群式省级创新系统。由财政出资构建创新性产业集群以整合研发力量,突破微观个体的创新约束,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与技术扩散。提高对创新驱动的扶持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式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基于质量与效益的战略性创新投资,抢占新兴科技制高点,确保福建对前沿技术的掌控力。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发挥财政的保障作用。财政的公共属性要求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这不仅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有助于推进福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政府要逐渐退出市场竞争性领域,转变直接投资经济建设做大规模的惯有思维,将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支出力度和服务质量。要加大对中小城镇、农村地区、中央苏区和革命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棚户区改造、城市管道、城际交通、水利、电力与通信设备),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配合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反过来看,上述公共服务供给也将对需求侧产生重要作用。如良好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能刺激农民工进城买房租房等有效需求,成为房地产“去库存”的一个有效途径。相关财政应着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好劳动力失业保障、转岗培训与再就业等社会政策托底工作,以顺利完成去产能过程中清理“僵尸企业”造成的职工分流。 全面落实减税清费改革,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切实做到降低实体经济税收负担,实现在短期内扩张需求,在长期内激发微观主体生产积极性,优化国民经济总供给。当前要采取减税举措,并坚决清理不规范的行政收费、基金和加价收入,降低企业运营负担。一要按照中央顶层设计与全局谋划,严格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二要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三要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增强其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税率优惠落实力度,激发创新活力。一要加大对企业设备投资与更新改造的税收优惠,鼓励对先进设备的采购置换,加速资本折旧,提高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要完善对创业、创新等新业态的税收激励,取消对重化工业等旧业态投资的税收优惠。加大对新产品、节能环保等新兴经济模式及其对应消费的税收支持,减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环节税收;按照能耗度、污染度等指标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结构性税率激励,倒逼旧业态加快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确保减税政策在短期内扩大需求,在长期内优化供给结构。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深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革,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社会公益服务。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创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体制,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当前,完善PPP制度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缓解财政资金压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手段。前期可将一部分有较高收益的项目纳入PPP范围,以提高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建立地方政府与企业在PPP项目合作中的利益协同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制定科学、平等的合作计划,并提前做好风险处理预案,确保在PPP合作中,双方均能够按合同规章办事,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等后续问题。(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