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温先生通过滴滴企业版打车从单位回家,大约4公里的路,历时不过10分钟,却被收取了1728.1元车费,而此前只需十余元。客服人员称初步判定为司机未能及时停止计费。 温先生此前打车,也曾遇到过被多收钱的情况,多是由于司机未第一时间停止计费而被多扣几块钱。乘客遭遇网约车多扣钱事件并不罕见。 但应注意的是,温先生曾就多扣费问题与滴滴方面沟通,却没有下文,直到新闻媒体介入,事件才有了向好发展的趋向。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网约车多扣费,或者多扣几块钱,都能进入到新闻舆论监督的视野。这是否意味着,面对被多扣钱,诸多网约车消费者只能选择与客服扯皮并最终不得已沉默接受?对于新兴的网约车行业,消费者显然不答应其在起步阶段就出现“模糊计费”问题。 与传统出租车不同,充分利用卫星定位和电子地图技术的网约车,在服务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电子信息和轨迹信息证据,以相关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网约车消费纠错机制并不难。事实上,这也是科技进步给有关部门带来的监管红利。对网约车平台来说,当下已经站在了消费纠错机制的风口,在拥有私人定制等新兴优势的同时,千万别带有计价混乱的短板,否则,自食其果的日子不会太远。 ——河北·燕农/文 王铎/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