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深港通正式获批 能否重演2014年大行情

2016-08-16 16:47:22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证券时报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8月16日讯

“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李克强总理在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

平安证券认为,假设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即北上资金使用额度能达到沪股通目前的水平,即1498亿元,占目前深市总流通市值14万亿的比例只有1%。并且,从沪港通情况来看,港股通总额度使用率已达81%,南下资金的热情更高,因此深港通实施后A股的资金可能是净流出,不过影响微乎其微。长期来看资金到底是会呈现南向还是北向的净流入,取决于深市和港市的强弱对比关系。

短期对A股信心有提振作用:由于沪港通催化了A股上一轮牛市行情,虽然深港通对A股资金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但从市场心理和行为角度考虑,对市场信心有提振作用,预计短期会带来一部分场外资金流入,并推动市场的反弹行情。

利用AH股价差套利空间有限:截至目前,沪港通并没有促进两地上市公司A股与H股股票价格的收敛,利用AH股价差套利空间有限。“一价定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1)金融市场环境、退市机制、投资者结构和风险偏好等差异的存在;2)沪港通额度对存量资金影响有限;3)交易成本的限制。由于目前深市A+H股溢价程度较高达96%,深港通推出后在短期内对AH股抹平溢价的有一定作用,但套利空间有限。

深港两地的估值差异短期不会明显收敛:深圳成份指数板块平均PE为76.51倍,恒生小型股指数板块平均PE为19.80倍。从沪港通的经验来看,开通至今的近两年时间,沪港两地的估值差异并没有因为沪港通的开通而收敛,反而进一步扩大。估值差异的原因与AH股价差存在的原因类似,深港通开通后两地的估值差异短期不会明显收敛,长期有待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退出机制等制度的完善等因素,两地的估值差异才会逐渐收敛。

长期有利于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深港通的开通使得深市和港市资金得到一定程度自由流动,长期来看,必将改善A股市场与海外市场之间差异显著的估值体系。

利好券商板块,但无法复制14年底沪港通开通后的大行情:深港通的开通,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交易活跃度将会得到提升,利好券商板块。但无法复制14年底沪港通开通后的大行情,原因是:1)14年证券行业仍处于业务创新和加杠杆的过程中,而今年以来证券行业已开始转入加强监管和控制杠杆的阶段;2)14年多重因素叠加,股市处于底部反转迈向牛市的过程,沪港通只是其中一个催化剂,而目前股市并无因素支撑一个大牛市的产生,深港通的利好影响有限,只是阶段性反弹。

平安证券认为,2016年券商的基本面和2014年是截然不同的,2016年证券股的行情只能是脉冲式,难以有趋势性的机会,所以今年证券行业投资策略只能是守株待兔,一旦行情出现难有大的买入机会。目前大部分券商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偏中枢区域,预计在深港通推出前,券商股仍然有反复,可以进行波段操作,维持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在关注标的上,从几个角度关注:一是弹性角度,关注西部证券、锦龙股份、东兴证券;二是次新股角度,关注第一创业;三是国企改革角度,关注国元证券、兴业证券;四是基本面和低估值角度,关注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

国联证券认为,从沪港通看深港通影响几何,沪港通开通以来成交量和价格事实上均低于预期。量能的不足体现是两地投资风格的差异,而AH折溢价不降反升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存在套利机制抹平其价格差异;沪股通和港股通估值差异并不太显著;2014年底至今A股表现强于港股,赚钱效应吸引资金继续流入A股。深港通开通后对两地市场或整体影响仍然有限,方向上整体利空A股利多港股,但认为深港通的冲击或略大于沪港通。一是恒生小型指数估值大约20倍左右,但深证1000市盈率为40倍,两者之间估值差异较大。二是今年年初以来港股表现明显强于A股,估值差异叠加赚钱效应,或共同促使资金更偏向港股而非A股。

国联证券建议,深股通主要关注以下投资机会:(1)相对稀缺个股,如白酒类五粮液、中药类东阿阿胶以及国防军工行业中航飞机;(2)低估值高股息类,主要有格力电器、双汇发展等;(3)直接受益深港通开通的券商类个股,如国信证券、长江证券等。 在港股通方面,以下三类标的最为受益:(1)深港两地上市的高折价率A+H股,包括浙江世宝、山东墨龙、东北电气、新华制药和海信科龙等;(2)受益开通的券商类标的,包括香港交易所、海通国际、HTSC等;(3)低估值、高成长、港股较A股的稀缺性标的,具体包括信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影视娱乐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