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启动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资金支持。
据报道,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遭遇暴雨袭击,上海、南京、郑州等多个大中城市均开启“看海模式”:小区被淹、道路积水、交通阻滞、居民受困。
不少网民指出,汛期一来,“逢雨必涝”,其应对之策,已不简单是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而是建一座像海绵一样会吸水的城市。
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有网民称,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逢雨必涝”遇晴易旱,且遭遇旱涝灾害之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补水和排水。涝水外排会不会干了这边淹了那边,排了上游淹了下游?有能力往外排水的城市得以保全,但排水能力弱的城市怎么办?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网民“金磊”说,城市“逢雨必涝”的原因十分清楚: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不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不合理,城市规划建设长期忽视洪水削减与雨水利用,城市防内涝机制不完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当下重要的综合防洪减灾之策。
应避免急于求成
有网民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城市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建设,或者进行路面透水铺装,相当于对城市功能进行大量改造,当然也需要大量公共财政投入。
网民“刘红”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避免政绩化的冲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雨水收集设施能否有效运作,发挥协同作用。所以,只在城市局部区域打造“样板”没有多大意义。这对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或城市规划过于粗放的地方,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满足于做表面功夫,结果很可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 2015-07-02中央财政拨4亿元 助厦门建“海绵城市”建设
- 2015-07-02建设“海绵城市”,预防“城里看海”
- 2015-05-29暴雨后多地频频“看海” 中国拟建海绵城市留住雨水
- 2015-05-25厦门入选海绵城市试点 项目建设将引入社会资本
- 2015-05-15厦门将试行“海绵城市” 马銮湾确定为试点建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