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专家鉴定,这是“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种,上世纪80年代,我省曾有不少人养殖,但被禁后,养殖户将它们抛到野外。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而且,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它早被我国禁养,此次在榕市区发现,疑是有人偷偷养殖。
破坏力很强 甚至能吃水泥
曹女士说,这只巨型蜗牛很奇特,个头特别大,外壳形似螺状,很坚硬。记者从曹女士传来的照片中看到,这只螺有近10厘米长,外壳黄褐色并带花纹。随后,海都记者将照片给福州市有害生物防治协会专家鉴别。专家表示,这只蜗牛,是危害性很大的非洲大蜗牛。
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原产非洲,最长能长到20厘米,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在我省的活动期主要为每年的4—11月份。
专家说,非洲大蜗牛还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非洲大蜗牛虽然繁殖速度极快,但有天敌,而且可以用农药灭杀,因此,还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非洲大蜗牛又现 专家呼部门重视
既然“非洲大蜗牛”是外来物种,又怎么会出现在福州呢?
专家认为,非洲大蜗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夹杂在一批进口物品中无意中引进的。上世纪80年代,我省一些地方认为非洲大蜗牛能食用,有不少人养殖。
80年代末,非洲大蜗牛经常把成片庄稼、菜地一夜之间啃食干净,于是国家下令禁止养殖。接到禁令后,许多养殖户就将它们抛到野外,结果形成了新一轮的危害。
记者发现,此前媒体还曾报道,福州农贸市场上,不少人在卖“非洲大蜗牛”。商家坦言,有人喜欢吃“非洲大蜗牛”,其中以酒楼居多。专家猜测,这次在市区发现,或许是有人在附近养殖“非洲大蜗牛”,也有可能说明该物种正在福州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种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来。
关注理由拳头大小的蜗牛,惊现福州街头。昨日傍晚,市民曹女士在铜盘路附近,看见一只“巨型蜗牛”。好奇的曹女士拍下大蜗牛的照片,并拨打968111报料。
经专家鉴定,这是“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种,上世纪80年代,我省曾有不少人养殖,但被禁后,养殖户将它们抛到野外。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而且,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它早被我国禁养,此次在榕市区发现,疑是有人偷偷养殖。
福州西湖现“生态杀手”薇甘菊 能蚕食其他植物
一种绿色藤蔓植物,覆盖在西湖公园灌木丛中的一簇红叶子上,犹如一把绿色的伞,煞是好看。福州的乔女士正准备拍下这红绿相映的美景,突然过来几个工人,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绿伞”给扯掉了。
昨天,她气愤地把美景被破坏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想吐槽一下,没想到,一名植物爱好者告诉她说这植物是一种有害杂草,要尽快清除。
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植物叫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能编织“天罗地网”,蚕食其他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市民逛西湖公园发现薇甘菊
乔女士发现薇甘菊,是在前日早上逛西湖的时候。在西湖公园步云桥头,暂停营业的游乐场门口左手侧的绿化带上,“我当时以为是专门绿化用的植物,还准备拍照,突然过来几个工人,把它拔掉了。”
“它是蔓状的,根茎细长细长的,缠绕覆盖在一丛红色植物的顶部,叶子很绿很肥,很好看。”经乔女士指引,东南快报(微博)记者在西湖公园发现了这种植物,虽然经过了前日工人的清理,但是还是可以看到薇甘菊在地上四处发散的根茎。
昨天中午,一位在西湖公园做工的绿化工人表示,他们只是公园请来清除杂草的,并不知道拔掉的是什么草。为此,记者咨询了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教授,他表示,这就是薇甘菊,一种很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
可能是移植苗木时混进西湖
作为一个外来物种,薇甘菊是怎么进入西湖的呢?陈教授表示,外来物种侵入有很多种方式,有些作为欣赏植物被引进,最后失去了控制,有的是种子扩散。而西湖的薇甘菊很有可能是苗木移栽的时候,把薇甘菊的种子带过来了。
“它长得特别快,攀援缠绕于乔灌木的植物,能把其他植物覆盖住得不到阳光,让对方‘窒息’而死。严重破坏入侵地生态平衡。”陈教授说,“福建的湿热气候非常适合它的生长。”
此外,研究发现,这种植物一天最多可以生长一米,其种子也很容易传播。
昨天下午,东南快报(微博)记者致电西湖公园管理处,对方表示将以暂停营业的游乐场为中心进行全岛检查。
拔了扔掉恐引起更大蔓延
昨天下午,东南快报(微博)记者在西湖公园多处查看,发现除了暂停营业的游乐场周边的绿化带之外,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薇甘菊的踪影。并且游乐场周边的薇甘菊也已经被绿化工人当做普通杂草拔掉了。路边的垃圾桶里装满了当天被拔掉的薇甘菊,一位绿化工人说,这些草将跟其他垃圾一起要被运到垃圾场去。
对此,陈教授则表示担心,他说,这种处理方式有可能引起更大的蔓延。“把它倒在垃圾场,如果长出来会覆盖整个垃圾场。”
对付薇甘菊,要采取人工清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治理后,薇甘菊根、茎要完全烂掉,叶要完全枯萎,林木上无薇甘菊攀援,林地内无薇甘菊覆盖才算安全。“人工清除后,连根拔除,植株晒干后,烧掉处理,或者深埋。”陈教授说。
名词解释
薇甘菊
薇甘菊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
薇甘菊有“一分钟一英里”的外号,一旦定居下来,其覆盖度可达70%以上,甚至100%覆盖。所到之处,通过覆盖、攀援,很快就能形成单优群落,危害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林木的死亡,不仅造成农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森林群落的逆向演替,使森林退化成灌草丛、树种显著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既然“非洲大蜗牛”是外来物种,又怎么会出现在福州呢?
专家认为,非洲大蜗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夹杂在一批进口物品中无意中引进的。上世纪80年代,我省一些地方认为非洲大蜗牛能食用,有不少人养殖。
80年代末,非洲大蜗牛经常把成片庄稼、菜地一夜之间啃食干净,于是国家下令禁止养殖。接到禁令后,许多养殖户就将它们抛到野外,结果形成了新一轮的危害。
记者发现,此前媒体还曾报道,福州农贸市场上,不少人在卖“非洲大蜗牛”。商家坦言,有人喜欢吃“非洲大蜗牛”,其中以酒楼居多。专家猜测,这次在市区发现,或许是有人在附近养殖“非洲大蜗牛”,也有可能说明该物种正在福州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种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