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查162家企业“掉队”
证监会日前正式宣布,IPO在审企业自查阶段已基本结束。经过3个月的严格自查,财务核查风暴已逼退162家排队企业,其中,创业板有106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查,主板及中小板共有56家企业被终止审查。
至此, 沪市主板、深市主板和创业板仍在排队的拟IPO企业数分别有138家、265家、207家,总计610家。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审查申请的有107家企业,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有28家、49家、30家。
去年年底,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规定当时正在排队的近900家拟IPO企业的中介机构必须在2013年3月31日前递交自查报告;4-5月,证监会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工作,意在通过严格的财务核查遏制其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
数据显示,在财务自查的最后关头,114家企业撤回上市申请材料,而此前仅有48家企业撤回。
分析人士指出,上周出现撤单潮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担心过早披露将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在临近收官的批量撤回潮中推出,对单个公司的负面影响将会弱化。
首批30家在审企业将被抽查
按照证监会的部署,在自查阶段结束后,财务专项检查的复核和抽查阶段接踵而来。4月3日,证监会选取的首批IPO抽查企业名单出炉。
公开信息显示,抽查企业的选取工作采用抽签的方式,按照5%的比例,在已提交自查报告的610家企业中随机抽取30家,其中,主板7家、中小板13家、创业板10家。
此外,抽取过程中对以往有违规记录的中介机构也有所侧重,“问题投行”的保荐项目占了整体抽取比例的一半,且在抽取过程中被优先抽取,其未被抽取的项目,则与其他项目一同进入下一轮抽取。
最终结果也印证了“侧重”的威力,30个“中标”项目涉及的14家保荐机构中,有7家券商有过“前科”,其中曾被出示过警示函的国信证券和谈话提醒的光大证券“中枪”率最高,分别有6家和5家项目被抽查。
接下来,证监会相关部门将对自查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并同时开始抽查工作。据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待剩余的100多家企业提交完自查报告后,证监会还将抽取第二批10家企业进行抽查;至5月31日,既未提交自查报告,也未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证监会将启动专项复核程序,要求另聘会计师事务所复核发行人财务资料,并将视复核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检查或提请稽查提前介入。
强化中介机构责任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3日的通气会上同时透露,对涉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万福生科,证监会将尽快依据法定程序依法处理,同时对涉嫌未能勤勉尽责的平安证券、中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立案调查,并将按证券法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这意味着,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大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以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促进其勤勉尽责。
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记者,随着中介机构集中度越来越高,一个项目出了问题,全部项目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上海一券商合规部门负责人表示:“提高财务审查标准,对进行财务欺诈的、在等待IPO过程中及上市后业绩变脸的企业是一种震慑。”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则建议,证监会应通过进一步加强对虚假披露、欺诈、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的监管和处罚,并不断完善规则,从而使发行人、会计师、保荐机构回归本位、各尽其责。
据新华社上海4月8日电 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在财务核查的威慑之下,162家拟IPO(首次公开募股)企业折戟自查,上市梦断。4月9日起,证监会将对首批上交自查报告的610家企业启动复查和抽查工作,首批30家在审企业将被抽查。
与此同时,监管层再次强调“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虚假披露案件和欺诈上市案件的打击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还要加大对中介机构违法的查处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证监会财务审查标准的提高,不仅对进行财务欺诈和业绩变脸的企业是一种震慑,同时也倒逼了中介机构的“回归本位”和“勤勉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