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产品投向长期项目发行利率远超项目收益
在近30万亿规模的影子银行 面前,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接受《经济参考报(微博) 》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错配风险正在积聚。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以兜底的形式来处理个案正在形成对于市场的反向风险激励,存在局部风险向系统性扩散的可能,进而殃及整个实体经济。
警惕
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在不同的定义下,影子银行有着不同的估算规模。
根据上海证券的测算,如果将影子银行范围界定为“除商业银行表内信贷(本币+外币贷款)之外的所有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表外融资、非银行间接融资、金融 机构直接融资、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等几大类,则估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元左右,占到2012年G D P比重的53.68%。方正证券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往往表现为一种或几种新型融资活动在短时间内激增。以券商资管为例,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券商资管规模便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初,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规模更是大举超过1万亿元。一位证券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券商资管的急剧扩容,主要是银证合作发展较快,银行将理财 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将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的替代品,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而在信托方面,W IN D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超越 保险业 资产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而在2007年底,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1万亿元。在影子银行的另一大来源——— 银行理财产品 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1月29日透露,我国银行理财 资金账面余额已经增加到7万多亿元。这意味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经从2007年底的50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7万亿元,增长超13倍。
不过,在机构看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扩张的脚步,并不会就此放缓,而这实际上与其产生的根源有关。瑞银证券表示,说到底,造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各项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错配和冲突。政府希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这就要求银行提供足够信贷;但与此同时,政府又为了控制宏观 风险而设定了贷款额度,为了控制信用风险而实施了各种银行业监管条例,这两者并存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开创了空间。
溯源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高悬
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积聚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影子银行背后蕴藏的风险。总的来看,尽管对于是否会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机构和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了高达30万亿之巨的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微博) 表示,公募类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在全部的5.9万亿信托资金中,有23%投向了基础设施,2012年新增的2万亿单一信托资金中,有30%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工商业信托中也有一大部分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直接和间接挂钩。这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在10%以上,高者达到18%,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方正证券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信用中介资金错配风险。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兑偿付期限多在半年以内,而资金投向期限多达数年,短借长贷下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兑付承诺可能导致风险表内化;另一方面,民间借贷资金约30%来自银行,民间借贷风险也可能传递至表内。上海证券则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2012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超过90%的产品期限集中于1年或以下。但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向于包括基建及房地产等长期项目中,形成了典型的期限错配。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价格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的恐慌,推高短期利率,进一步加重融资主体维护资金链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