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霏霏 制图
大多数寿险公司过度依赖“资产管理型”盈利模式,即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在这种盈利模式下,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资本“饥渴症”便久治不愈。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从2010年的865亿,到2011年的1952亿,再到2012年超2000亿的保守预期,国内保险业的融资额度呈现成倍增长。
保险业融资潮起,是饥渴症还是求发展?表面上看,2011年以来的两轮融资潮,源起股市萎靡下大量投资浮亏对保险公司资本的消耗。但若探究本质,之所以被股市牵着鼻子走,主因是产品结构走向畸形,过度依赖“利差”所日渐爆发的后遗症。
如若不解决本质问题,困扰保险公司的融资“饥渴症”,将很可能从最初的“急性病”演化为“慢性病”,继而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
融资饥渴两极分化
2009年、2010年,国内保险业融资规模基本保持在800亿至900亿。然而步入2011年之后,这个数字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根据中信建投研究员缴文超的统计测算,2011年,整个保险业的融资规模大概在1952亿左右。“其中,上市险企通过股权融资770亿,非上市险企股权融资604亿,所有险企发行次级债融资578亿。”这也是长期关注保险业资本问题的缴文超,首次对外透露这组数据。
从上半年融资情况来看,2012年保险业的融资需求,有过之而无不及。缴文超说,“目前上市险企已披露的次级债、可转债、债务融资工具,加上中国人保即将启动的IPO计划,预计上市险企融资规模在1300亿至1400亿。非上市险企融资规模至少在500亿至600亿。”因此,保守预计,2012年保险业融资需求将达到2000亿。
若以融资规模来看,上市险企占比较大,达到七八成。但由于牵涉机构较多,融资渠道有限,非上市中小型险企的融资需求更为迫切。而从短期来看,整个保险业的融资饥渴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即大险企今年偿付能力基本不成问题,中小险企下半年的融资需求仍然存在,但压力相对减小。
虽无近忧、但有远虑。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对保险业资本的压力测试,假设在资本市场不出现剧烈波动,业务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保险业此轮募集到的资金可支撑至2013年上半年。“我们预计,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保险业将迎来下一轮融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