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代们频繁跳槽背后的潜台词莫过于前景亦或钱景,或为挣转会费、或为寻求更好平台、或为升职,凡此种种。 毋容置疑,高额转会费的巨大诱惑,成为不少保代跳来跳去的最大源动力。如果一个保代带着项目转会,其身价会更高。 当然,保代跳槽背后,也不排除一些是因内部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利益分配不均,或是派系斗争导致流动。 有的则是券商对保荐人和团队的掌控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一个资深保代会领导一个团队。从前期的项目延揽﹑公司调研至后期上市辅导﹑材料申报等工作均一手承包,并不依赖于公司。因此,这种“团队包干”的模式,使券商对保代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受羊群效应影响,一旦“领头羊”离开,便可能引发跟风效应。 更重要的是,当前保代频繁跳槽与管理层对保代流动缺乏应有的监管有关。根据相关规定,保代对签字上市的公司必须有两年的持续督导。现阶段“保荐人制度”的核心是由保荐机构实际承担,保荐人只是保荐机构聘请的具有相关专业资格的业务人员。其实质是,保荐制度弱化了保荐机构权利,过分强化了保荐代表人的权利。同时,保荐人并不承担保荐责任,使保荐人频繁转会,持续督导流于形式。 目前,证监会并未对于保代离职后的责任归属做出清晰明确的划分。其操作流程仅为证券公司通知上市公司变更保代,上市公司刊发公告披露保代变更。 问题随之而来,新任保代很难做到短时间内对公司完成详尽了解,履行保代职责。 对于保代频频跳槽、与公司要价、带走项目等现象,业内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若在香港,甚至连投行员工跳槽带走客户名片,都被视作缺乏职业道德,而遭业内封杀。 可以说,保荐人频繁跳槽对流失人员的券商与被保荐公司均有损害,有必要加强对保代流动的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