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理论频道 > 前沿资讯> 正文

转变发展方式可适当降低发展速度

www.hyyz888.com 2012-08-13 16:13 田秋生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能力,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福利效应的重大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些、稳定性和可持续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福利效应,实现科学发展,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发展方式的三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发展的速度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速度太快,会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产业的载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基础或源头上讲,决定于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而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与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关。如果经济长期保持超高速增长,什么企业都可以生存,就没有实质性的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也就不发挥作用。没有了竞争压力和优胜劣汰,企业还有什么创新转型动力?没有了创新转型动力,企业还有什么活力和竞争力?相反,只有在衰退或低速增长的时候,才真正具有实质性的竞争,落后的企业才会被淘汰;只有这个时候,企业的创新、转型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才会得以培养和增强。

速度太快,会造成产能过剩,导致总供求失衡,影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经济增长的速度,从结果的角度看,代表着供给的速度。增长速度太快,就意味着供给增长速度太快。当供给增长速度太快时,需求就难以跟上,就会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失衡。当前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和以此为标志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失衡,其实就是过去长期超高速增长的结果。

产能或供给过剩状况的改变,理论上讲,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扩大需求,一个是压缩供给。短时间内,需求是难以扩大的;当需求无法扩大到与供给相平衡的时候,就只有压缩产能和供给,从而衰退就会发生。因此说,产能或供给过剩,潜藏着衰退的危险,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其实,2008年4季度和2009年1季度以及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大程度上都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国外因素只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速度太快,会导致过度发展,造成资源过度耗费和环境过度利用,降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高速度依赖于高投入和高排放。长期超高速增长,必然导致过度发展,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过度破坏。对比美国土地、森林、矿藏、水源等大量资源的未开发状态,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始完好状态,我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实在有些过度。这种过度,无疑与我国经济的长期超高速增长关系重大。而这种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速度太快,过度发展,会牺牲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经济发展的福利意义

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一种数量型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质量和效益,以及增长的福利效应。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例。产业转移通常情况下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产业园区的数量不能增长太快,否则,就会影响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代表着对商资需求的大小。短期内,产业园区数量增长过快,就可能造成商资供给的相对不足,加大招商引资的困难和竞争。当招商引资被列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招商引资的困难和竞争会促使一些产业园区饥不择食、降低质量、盲目引进。产业转移园区数量扩张得太快,摊子铺得太大,还会造成有限资金和用地指标的分散使用,降低资金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实际上,这种情况已在不少地区出现。

总而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实际上,我国的特殊国情,也迫切要求我们适当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需要较高的发展速度。过去几十年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确实为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较高的增长速度需要较多的投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已经难以支撑以往的超高速增长。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