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辉煌成就与深刻启示

www.hyyz888.com 2012-08-13 16:07  彭道宾 来源:江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江西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扬起科学发展的风帆,吹响江西崛起的号角,打好深化改革的硬仗,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掀起项目建设的高潮,发挥绿色生态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辟一条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进位赶超的势头更加迅猛。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紧抓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盯经济结构调整这个主攻方向,咬定进位赶超不放松,国民经济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提速运行。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年均增长率上升到13.2%,进入崛起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2011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跃上4000美元台阶,达到4049美元;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国的增速中进位赶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是2003年的4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是2003年的近8倍。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的关系更加协调。我省从实际出发,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着力改变工业化进程滞后的状况,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2年的21.9∶38.5∶39.6调整为2011年的12∶56.9∶31.1,形成并巩固了“二、三、一”的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现阶段工业发展水平。

城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赣鄱风貌更加壮丽。我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抓项目的社会氛围,开创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多、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时期。2011年,全省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达15347个,比2002年增长1.1倍。大投入带动大建设、大发展,全省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建设一马当先,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到各设区市的道路全部高速化,铁路网密度居全国第十二位;邮电通信、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显著,重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对构建江西经济发展的脊梁起到了重要作用。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地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省会城市南昌及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承载力增强,带动县域城镇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上千万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优美村的愿望。

社会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和谐发展的局面更加巩固。我省把扩大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渐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全国较早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较大幅度提高了低保标准,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三张网”的全覆盖。

生态保护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崛起的特色更加鲜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绿色生态环境视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财富,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不仅实现了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的重大跨越,而且保持和提升了生态环境优势,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富民兴赣的动力更加强劲。我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制度改革和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着眼于盘活存量、激发活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平稳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都有新的进展。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坚持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市场化运作、法治化管理、国际化发展和信息化支撑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高的层面上积极承接国际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作重要讲话时强调,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历程,我省也正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僵化、不浮躁、不摇摆、不折腾、不停滞,不断探索做大经济总量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的新路,不断求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难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西的生动实践,从而不断迈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坚实步伐,获得了有益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深刻启示。

不断解放思想,破除落后观念,是追求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基本前提

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谋求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首先就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各种影响因素中,陈旧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落后观念的制约是最大的制约。如果不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落后观念,不破除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落后观念,不破除“重物轻人”的落后观念,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就失去了源头动力。因此,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人们思想观念滞后这一根本性矛盾,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荡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浪潮,凝聚起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的无穷力量,营造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全省上下应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和江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尽快做大经济总量与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统一于加快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进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准确把握省情,创新战略思路,是谋划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有效途径

准确把握省情,是进行科学决策、创新战略思路的基础。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省情,准确、及时地把握省情动态,才能“耳聪目明”、眼界开阔,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差距和不足,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走具有时代特征、江西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省委、省政府坚持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江西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顺应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创新战略思路,谋划崛起方略。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到“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基本思路,再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从“三个坚决不搞”、“四个必须”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再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实践,每一次思路的创新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更加符合江西省情现状,加快了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步伐。我们从中能够看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战略思路在不断完善,但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主旋律;发展理念在不断提升,但始终坚守着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实践证明,由于思路对头、定位准确、战略科学、切合实际,江西在科学发展中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

狠抓节能减排,提升生态优势,是转向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可靠保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就必须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了破解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难题,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省注重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注重把发展贯穿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努力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昂起了江西绿色崛起的龙头;注重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统一,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培育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经济集群,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发挥对全省的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谱写园区新篇,做强做优工业,是力争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任务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会因缺少实业而产生“空壳经济”,物质财富就不可能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很容易导致全面落后。江西工业化进程长期滞后,提升工业化水平是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主攻方向。但我们又不能简单重复发达国家和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而是要认真汲取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立足当代经济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工业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带动区和主战场。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各地按照生态与效益并重的原则,着眼于产业集聚和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发展,促进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开发机制与管理制度创新,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各类园区产业集群,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更高平台,打造功能性开发区和生态型工业园区,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扩大工业园区的发展规模,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科技化发展、集群化发展、生态化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加速了我省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化强省转变。

注重规划先行,打造新型城镇,是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先进生产力集聚的平台。能否自觉认识城镇化规律,科学驾驭城镇化过程,会导致城镇化的结果不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效果也不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认真汲取城镇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速绿色崛起进程的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规划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以科学建设促进城镇科学发展。在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同时,注重城镇内涵增长和品质提升。大力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力培育和塑造城镇特色,把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珍惜城镇的历史,塑造城镇的精神,美化城镇的形象;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及时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是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

人民至上,民生为本。加快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步伐,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我省财政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公共事业倾斜。而日渐增强的财政实力,又为民生财政、公共财政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财力保障,使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继续深化改革,打造环境品牌,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决定因素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环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环境品牌,提高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形成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江西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生产要素的一方热土,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加速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进程。

■ 彭道宾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