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
www.hyyz888.com 2012-02-02 18:12 朱孝远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我认为,上述论争中比较合理的是卡赞斯坦的多元论。亨廷顿的理论在强调西方文明的完美性上走得太远,容易为超级大国借口文化优胜控制世界提供理论依据。相反,卡赞斯坦所认为的诸文明在内部是多元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而全球文化共同体下的多元共存则是一种比较可以接受的理论。这种多元性的提法与尊重各种文明的特点、个性,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相协调。 在我所研究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三个领域里,近三十年来,国际上主要产生了四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当代史学巨匠、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鲍斯曼在2000年出版了《文艺复兴的衰弱》一书,认为推动文艺复兴的是一对自由与秩序组成的范畴。例如:时间的自由、空间的自由、文化的自由与时间的秩序、空间的秩序、文化的秩序相对应,突显出文艺复兴发展的历程。他认为:正如有光明就会有影子一样,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秩序把成果加以固定,由此完成旧传统向新文明的转化。 鲍斯曼还出版了《加尔文:一幅16世纪的肖像》(1988)一书,指出加尔文不仅是一位刻板的法律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信奉着人间天国的理论并着手进行社会改革。这样,就突破了学术界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加以对立的传统,把两场运动在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中连接起来,找到了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共性。鲍斯曼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研究文艺复兴还是研究宗教改革,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只有这样,事物的整体进步才能凸显,事物进化的复杂模式才能显露。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布瑞克是研究德国农民战争的世界级领军人物。在《1525年革命: 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一书中,他提出近代欧洲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民众参与政治,因此必须重视普通人的作用。他认为,这种政治是普通人通过公社、议会、共和国三个步骤自下而上推动的,明显有别于只强调君主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建立近代国家的历史解释。因此,布瑞克要阐明的是“普通人革命”这一观念,以此对近代政治进行了重新解释:寻求政治的民主化、寻求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共同利益”。这一分析把建立近代政治的主要动力放在寻常百姓的行动之中,民众的意愿,成为衡量政治是否近代化的主要标杆。 上述研究成果赋予人们过渡时期文化转变的全新图像,而澳大利亚学者斯克布瑞尼却力图在文化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为了普通人民的缘故》一书中,他提出:把工业革命之前的文化分裂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实为不妥。在该时,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甚至可以认为是同一种文化延伸出来的两种表述方式。因此,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这两种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互相影响,有时甚至能够互相置换。例如:布道者在进行布道或在举行弥撒的时候,无疑采用的是精英文化或官方仪式;但在谈到奇迹的时候,往往又会穿插许多听众熟悉的故事,这时所采用的就是大众文化。在宗教改革时期的宣传画里,充满着民众语言。例如:尽管在文本材料中新教领袖坚决否定圣徒和偶像崇拜,但在图像材料中马丁·路德却被画成了头上有光环的圣徒,而他自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把文本材料定性为精英文化,认为宗教改革只是一些知识精英的事情,这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我认为,上述四项重要成果尽管在研究领域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注重突显民众的作用,并且在方法论上注重对立统一,意味着一种视合力、共赢为社会发展模式的文化理论在呼之欲出。在这些新颖的解释体系中,自由与秩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王朝战争和人民革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不再水火不容,而是变得对立统一,文化间可以进行多样性运作的政治组合,正好反映出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