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误读重庆的深层机理
www.hyyz888.com 2012-01-11 16:29 胡仙芝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重庆的发展成绩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也被很多的学者认可,有学者甚至专门研究重庆现象、重庆经验,并加以实践概括和理论总结。 然而,我们也看到,同样是重庆经验,学界还有一片另外的声音。如对推出不带广告的红色频道,有人认为是有违市场经济常识,难以维持。还有的学者认为,运动式打黑,是对法治的践踏和法律正义的籫越。对于红歌传唱,甚至有一种误读就是:重庆模式是对毛式路线的回归,甚至是在向文革靠拢。 针对这种被误读的无奈,针对这种虽有很多响应或者支持、但是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实践或实施的“叫好不叫座”现象,我们需要如何解读呢? “媒体误读”背后——一堵越筑越高的“社会墙” 近年来,对一些社会现象,经常会发生一些“媒体误读”现象,也就是一些媒体报道时或者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时,往往会传出与初始事件和目标不一致的说法和议论。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一些工作会产生一些干扰和误导,使政策的正面传播产生障碍。究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矗立着一堵越来越高的“社会墙”。 正是这堵“社会墙”,使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对政府有关部门表现出种种猜疑、隔膜和不信任感。因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这样,社会有些媒体和有些群体却会认为是那样。重庆提出的干群关系活动,就会被认为是走形式、走过场的政治秀,“叫好不叫座”,而人们对此也就依旧淡漠、甚至反感。这就导致外界无法了解到重庆改革创新的最真实情况,有时还因为媒体报道不实被误解、误读、误传。这充分说明,这堵“无形”的社会墙确确实实地存在,而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媒体的宣传和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解读和有效传播。 以重庆创新党的作风建设的“三项活动”为例,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党风、政风不振的背景而采取的要求干部大下访、结穷亲、三进三同等活动,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力举措,是干群关系改善的主要桥梁,也是城乡共富发展的必要功课。然而,在社会受众普遍存在的“官民对立的心理假设”和普遍的“仇官、仇富心理”背景下,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定位,致使重庆的这些举措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和传播,相反还招致了政治作秀等非议。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有意安排与媒体密集互动,希望通过境内外媒体,对“重庆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详尽的报道,让外界对重庆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真实的了解,不要让“重庆模式”被误读、误传、误解而“被神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