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绵山“会读”
www.hyyz888.com 2011-09-26 16: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夏末,山西绵山大罗宫讲经堂内,来自北京高校的30名学生和教师,正在日本京都大学副教授古胜隆一带领下,围绕数种版本《老子》,展开“会读”。

久违了,会读。

上世纪初,会读这种学习方式与古代书院一起被废止,由“满堂灌”的西式学堂教育替代;今天,随着书院于中华大地的悄然复兴,会读正在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新走来。回归的脚步是蹒跚的,听上去还有些陌生,毕竟已离开100多年了。

今天,我们将这场“经典会读·日本古抄本《老子》读书会”及其相关内容,呈现给读者。愿这篇报道能为当代新办书院重拾“会读”这朵奇葩,提供某些参照。

日本会读蔚成风气

在日本,以会读方式精研元典的传统一脉相承。及至今日,在日本高校,会读早已蔚成风气。

据古胜隆一介绍,当年的京都大学和中国的大学一样,也不得不遵守“洋学堂”的规矩。但是他们在规矩之中突破了规矩,那就是在学院里面举行会读,打破了班、系和学院的界限。始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会读”,在京都大学已经有了长达80年的历史,它为知识精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会读的频率和广度,给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下简称“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彭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有一种逐字逐句读元典的传统,而且频率很高,一个星期最多可以有10个读书会。会读的范围也很广,从‘四书五经’到《昭明文选》,涵盖了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

反观当今国内高校,将“会读”这种传统治学方式运用于经典研习中的,寥若晨星。

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对此深感惋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中国的书院传统从唐末一直延续至清末。但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也打掉了国人的自信心,于是开始认为自己一切皆坏,其中一项就是废除旧学,一律改成洋学堂。之后,中国的教育方式大都是“满堂灌”,没有讨论。近些年经社会各界呼吁,课堂才稍有互动,但这远不是传统书院意义上的“学术会讲”。

于是,“举行长期的读书会,借此进一步振兴中国高校阅读经典的风气”,便成为许嘉璐筹办研究院之初就已确定并力行的构想。构想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请“外来的和尚”来念经,于是,便有了这次古胜隆一主持的绵山《老子》会读。

“经典会读”是何面貌?

此次参加绵山会读的30名学员来自多家高校,既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青年教师,涉及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训诂学、文献学、美学、机械电子等众多专业。

读书会上,按照古胜隆一的要求,学员每人分到《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2-3章,在课下对5种版本,即王卡校本、《四部丛刊》本、古活字本、东大本、筑波本,进行扎实的校勘工作。

兹撷取一名学员的校勘成果,以窥大端:

体道第一

(1)古活字本自注曰:“一本作道可道章。”筑波本作“道可道章第一”,自注:“休道章。”东大本作“体道章第一”,自注:“道可道章。”按筑波本“休”当为“体”字之误。体,“體”之俗写。

道可道,

注:谓经(2)术政教之道也。

(2)经,筑波本作巠。

非常道。

注: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3)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4)道也(5)。

(3)无,东大本作无,俗体。下同。

(4)称,筑波本、东大本均作称,俗写。

(5)也,《丛刊》本无。

(注:黑体字部分为《老子》原文,楷体字部分为河上公注,宋体字部分为学员对各版本进行比照的校勘记。)

在校勘基础上,报告人形成主题报告。读书会上,报告人根据校勘成果,对原文和注释进行逐句翻译,之后,全体学员对报告人所负责章节进行逐句讨论,这些讨论,多数围绕其所体现的义理展开。此外,报告人还要回应其他学员的质疑和提问。

会读多有优胜之处

“会读”相较其他经典传习方式,优胜之处何在?

学员们从切身体会中表示,在集中时间内,凝心静气地研读元典、比照校勘、体会义理,对于把握诸种版本特点,还原学术本真,厘清古代思想发展理路,很有裨益。再加上学员们学术背景和人生履历有异,使得学员们在互相切磋、互相激荡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读书会上,学员们常常就文本歧义之处争论得异常激烈。有学员对记者说,这种争论往往能将问题引向深入,也激发了大家思想的火花和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走向真理之路。

“14天里,《道德经》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曾向同学感叹,这阵子几乎除了吃饭之外,所有的行动都跟《道德经》有关。走路的时候也会拿出抄好的小本子念念有词,背诵《道德经》的篇章。好几个晚上连做梦都还在作校注、找各个本子之间的不同。也许,这就叫做用心,抑或就是痴迷——对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付出绝对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我由此也明白了许嘉璐先生的话‘书原来应该这样读,学问原来应该这样做。’”有学员感性地表达对读书会的感念。

原本有些担心的古胜隆一,对此次读书会的效果也颇感欣慰。他说,因为读书会是基于文献校勘的,以他对中国学术现状的一些了解,他很怀疑那些没有接触过“小学”的诸如哲学、宗教学等专业的学生会因为不适应这种会读的方式而懈怠,影响会读的效果——这些学员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14天过去了,没有人出现懈怠,会读赢得了所有学员的肯定。

“你们30位同学就是未来的种子。”在读书会开班仪式上,许嘉璐曾对学员们寄予厚望,“我这里说的种子指的是一种认真思考、有新创意的学风,也即是精神的种子。希望这些种子由你们带下去……”

在古胜隆一离开中国的次日,学员们又自发组织了新的读书会,延续着会读。精神的种子已经播撒,会读的故事还在延续……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