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星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发表,是中国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以新的视角来阐释自己对和平发展道路新认识的体现。正如白皮书所说,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求。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人们注意到,这是中国政府继2005年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之后,再次以白皮书的形式郑重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们首先想了解的是,六年之后就同一主题发表白皮书的必要性是什么?新的白皮书比六年前的白皮书新在哪里?
发表新白皮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于时间节点、形势演变、解惑释疑、材料更新等方面。
时间节点
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十年前,当世界跨入21世纪时,中国领导人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自己。十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和平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决定着中国能否继续把握和平发展的机遇期。2011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之年,90年的历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一个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带入了世界民族的前列。中国能否继续改革开放、继续把握机遇,与中国执政党怎样看待当今的中国和世界密切相关。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有必要重申自己的发展理念。
形势演变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表决权的变化,新的国际经济治理平台的形成,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多极化有了实质性进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的高科技化,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生活的“地球村”越来越小。在一个“越来越小”的世界,在一个利益格局调整变动的时期,国家之间观念与利益的交汇、摩擦甚至冲突都更为寻常,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也相应加强。因此,中国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发展之路。
解惑释疑
中国高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若干猜疑。2005年中国是世界第六经济大国,而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名副其实的“一年一个台阶”。一个如此高速崛起的“后发大国”,对世界现存利益格局将产生什么影响,引起了“地球村”邻居们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挑战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重蹈西方殖民主义“取而不予”的老路,也担心中国产品竞争力冲击他们的民族产业,周边国家担心中国军力强大后用武力解决领土领海主权争议,国际社会担心中国发展对世界资源能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鉴于此,中国有必要对国际社会的疑惑作出新的回应。
材料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旧的数据需要更新,一些新的数据需要提供。白皮书使我们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到2010年翻了四番多,达到5.8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8%增加到9.3%;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从2005年的24.9%提高到2010年的46.8%;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40亿美元;1979年至2010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483.8亿美元。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的外国商品,为相关国家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过去10年,在华外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2009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境外纳税106亿美元,聘用当地员工43.9万人。旧数据的更新雄辩地说明了和平发展之路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新数据的提供则直观反映了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2005年的白皮书主要从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中国依靠什么来实现和平发展,中国怎样与各国互利共赢,中国怎样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刚刚发表的新白皮书在此基础上,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关切,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内容,体现在对和平发展道路的界定,对和平发展目标的明确,对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阐释和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等方面。
道路特征
白皮书从六个方面界定了“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一是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地发展;二是自主发展,即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到国内,不向别国转嫁问题和矛盾;三是开放发展,即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四是和平发展,即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并为世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五是合作发展,即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六是共同发展,即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
发展目标
白皮书回答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明确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总目标是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中长期目标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近中期目标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在论证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时,白皮书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和市场优势,保护外资在华合法权益,创造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对外投资项目注重改善东道国民生和增强东道国自主发展能力,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等内容。
外交政策
白皮书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概括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其中至少有这样一些新意,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公开文件中;把环保合作作为和谐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论述,与2005年的白皮书相比,反映了一种理念的升华;正式界定了“核心利益”的概念,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三方面给如何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指出了可操作的路径。
回应关切
白皮书在全文多处对国际社会的关切作了回应。关于民主和人权,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始终尊重人权和人的价值,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关于中国的军力发展,强调了中国有广阔的领土、辽阔的海洋、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面临复杂多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受到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因此中国的国防开支是合理和适度的,中国无意进行任何军备竞赛,也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白皮书还表示,“中国不谋求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乐见和支持发达国家继续繁荣发展”,中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这些都是针对近年来国际社会关切作出的解惑释疑的回应。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