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巴曙松: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的资金失衡
www.hyyz888.com 2011-08-23 16:0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我来说两句

当前资金不平衡的状况实际反映了实体经济各个部门投资利润率的差异、获取资金条件的差异,以及投融资渠道失衡导致的投资资金流动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一定程度的错配。

在2009年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推出大规模刺激性政策之后,近两年货币政策开始趋于正常化。特别是2010年底以来为应对持续上行的通货膨胀,中国的宏观政策一直维持较紧的货币环境,包括在2月份和4月份加息0.25个百分点,提升存款准备金率7次以及信贷投放进度的严格监测等,货币投放量M2增速的约束目标在15%左右,这些都是与往年相比偏紧的调控政策。

但在持续回归常态化的货币环境中也呈现出很多结构性的新问题,如大企业和小企业、小企业自身之间的信贷条件差异较大,货币投放总量正常化但社会融资总额仍然较高,资金市场持续紧张但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突增。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尽管货币供应总量回归正常化,但局部市场之间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中的结构性不平衡因素。

从理论视角看,如果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稳定,即没有外生性冲击的条件下,经济体内部的资金格局应当取决于内生性因素。当前资金不平衡的状况实际反映了实体经济各个部门投资利润率的差异、获取资金条件的差异,以及投融资渠道失衡导致的投资资金流动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一定程度的错配。具体来说,引起当前资金不平衡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率的收缩使得实体经济投融资方向不平衡。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来看,尽管可以看到全部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已经回复到2008年以前的高点,但实际上剔除垄断性资源企业如煤炭、钢铁、黑色金属矿采、有色金属矿采后,其他行业的利润率较低,这意味着在更为市场化的制造领域,收益率降低很难吸引资金流向这些企业,而企业更愿意选择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企业外资金则更愿意转向股权投资、商品投资等金融领域。

2.以数量调控工具为主的稳中偏紧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大企业发挥信贷条件优势。为控制信贷总量,以及经济转型中增长模式的不确定性,信贷配给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谈判能力更高点的企业倾斜,使得银行贷款更偏好大型国有企业,大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优势更加明显。而且,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无法反映实际的资金成本,使得大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无法得到体现。

3.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出现分化,使得同为小企业的信贷条件也不相同。那些符合转型方向、成本控制较好、盈利能力较高的企业,还是能够获得信贷支持,而利润率低、仍在传统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本身不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获得融资的难度相应的也较大,这种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其内部也有明显的分化,其背后还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向的选择差异较大。

4.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增加了企业获取银行信贷之外的其它渠道融资的难度。2011年1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需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要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表外转表内计划。另外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这种政策趋势使得企业在正规信贷渠道支持受限后,又增加了非贷款渠道的融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要加快经济转型,推进金融改革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落实“新36条”,放松服务业等产业的准入门槛,提高垄断行业的竞争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利润率相对高、结构调整希望引导进入的实体经济领域。

2.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让利率水平正常反应资金价格,并积极放松直接融资的审批管制,拓展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

3.继续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改变大型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运营机制,促进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

4.规范影子银行的前提下尽量拓展非新增人民币贷款融资渠道。在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高、对银行信贷依赖较大并且信贷价格仍然没有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可以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推进这部分机构的发展。

5.继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继续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展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M2的增长将被转换成M3、M4的增长。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