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国家层面规划已经完成,还需要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相关政策
作为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指导思想、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类别,提出了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的大致范围,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地区,以及区域政策、绩效考核评价等,《规划》的最终实施,将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奠定如磐之基。
当前,国家发改委在抓紧衔接确认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联合或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更加细致的、可操作的政策。这无疑需要各部门、各个省区市的思想共识和群策群力。
中国经济的“缩小尺度症”
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基层调研,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忧心。耳闻目睹的几乎都是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其发展的内涵就是壮大GDP。增加GDP固然重要,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则可能削弱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中,缺乏主体功能区分,对宝贵的国土空间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问题在于,我们以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为空间单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若缩小尺度,以省为单元,有些事情就错了;以县(市)为单位,很多事情就错了;以乡镇为单元,可能所有事情都错了。好的战略若不落实到具体空间,真理就会容易变成谬误。
而当前的症结正在于,试图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解决所有问题。当前,经批准的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就有1568个,总面积9949平方公里。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049个设有一个以上的开发区,而这,开发的结果必然是分散的。
在一个个的“小尺度”区域下,中国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在追求GDP数字的提高。
在肆意开发下,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国土成为不适宜人居的空间。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降落漏斗240个,其中浅层115个,深层125个,岩溶型的15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五分之一;黑龙江三江平原原有沼泽已失去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减少了三分之二;鄱阳湖由过去的51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很多城市空气质量超标,新增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中11%的面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极度超载,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原因之一是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太快,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2008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是2001年的1.5倍,但是,城镇人口为2001年的1.26倍。应该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是必然的,但大大超过城镇人口增长则是不正常的,这意味着土地开发的集约度在降低,导致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每平方公里1.9万人降到目前的0.9万人。
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耕地面积的减少,究其根本,是缺乏空间均衡的理念和空间均衡的调控原则。要从根源上解决一些深层问题,就必须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空间均衡,是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理论背景。一个国家的国土,不能都是生长GDP的地方,现代化不是一国的国土都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化地区。
不仅如此,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也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空间窄”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但是,平原仅115万平方公里,人均平原面积更是只有860平方米;拥有93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美国,平原面积有385万平方公里,人均平原面积更是高达12500平方米。
从更长远的历史感看,空间方面的挑战更加严峻。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要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要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经济增长趋于多极化,要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要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要求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等等。
由上述种种出发,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必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