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责任
www.hyyz888.com 2011-03-09 17:44   来源:学习时报    我来说两句

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最受今人诟病的是所谓的尊君卑臣。作为靶子的是他在《论语エ颜渊》里说的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在 2500多年前说的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对话的历史人物。离开了这些历史环境,对古人说的话就会出现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孔子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和对话的历史人物,《论语语颜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孔子到了齐国,齐国的君主齐景公接见了他,询问他如何为政,也就是如何管理好国家。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答复。就像孔子教育学生,强调因材施教那样,孔子答复各国政要的询问,根据各国政要本人的特点,各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在《论语》里有不少实例。

齐景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齐景公作为大国君主,到了问政孔子时期,却连君主的样子都没有。问政那一年是公元前516年,齐景公已经执政了32年,孔子36岁。长期执政的齐景公,早已骄奢淫逸。《晏子春秋?内篇下》有一则记载,很典型地体现齐景公的荒淫奢侈。齐景公让一位鲁国工匠用金银珠宝为他做了一双鞋。鞋刚做好,就迫不及待地大冷天穿上听朝。宰相晏婴上朝,齐景公想去迎接,结果鞋太重,不便走动。冰冷的金银珠宝鞋,也让他冻得难受,就问晏婴是否天气很冷。晏婴看了哭笑不得,好一顿劝说,齐景公才不敢再穿那双鞋。所以,像齐景公那样,不知道如何作君主的当权者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一个家庭从家长到子女,都各自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各自尽到自己的职责。能够做到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还能不管理得井然有序?这有错吗?齐景公怎么评价孔子的答复呢?齐景公说:“讲得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齐景公为什么会忧虑,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有粮食自己都可能吃不上呢?他曾经亲身经历过那样的乱局。齐景公的哥哥齐庄公于公元前554年执政,就是因为君不像君,肆意与重臣崔武子的妻子棠姜私通,导致了忍无可忍的崔杼臣不像臣,于公元前 548年,在家里埋下伏兵,设局杀了齐庄公。崔杼自任宰相,并任命庆封为左相,拥立齐庄公的幼弟为君主,就是齐景公。这件事还催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史官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秉笔直书的著名典故。

两年以后,公元前 546年,父不像父的崔杼,促使两个儿子,子不像子,引起家庭内乱,导致家破人亡而自杀。崔杼与原配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崔成、崔强。不幸原配早亡,崔杼再娶,又生了小儿子崔明。崔杼在后妻的党羽怂恿下,废长立幼。崔成、崔强到庆封家倾诉。庆封没想好怎么办,就打发两兄弟先回去。后来与谋士筹划,庆封准备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崔家,独揽大权。等到崔成、崔强再次到庆封家,庆封鼓励两兄弟杀掉后妈的党羽,并说,如果有困难,他会拔刀相助。没过多久,两兄弟合力除掉了后妈的党羽。崔杼盛怒之下,急急忙忙乘车去见庆封。庆封说:“崔、庆就像一家人,他们怎么敢如此!由我来平服他们。”庆封派他的谋士带兵攻打崔家,乘机把崔家老小赶尽杀绝。等到崔杼回家,看到已无家可归,就上吊自杀了。庆封独揽大权后,又胡作非为,并把儿子扶植上去。庆封父不像父,他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子不像子,胡作非为,引起齐国贵族共怒。一年以后,公元前545年,庆封远出狩猎,齐国贵族乘机把他的儿子杀了,灭了庆家。庆封无家可归,就近出逃鲁国。齐国派人到鲁国要求追捕他,庆封只好逃到更远的吴国。

崔、庆两家在齐国引起好几年内乱。两家败落后,齐景公才在宰相晏婴等大臣的辅佐下,稳定了政局。那些内乱发生于齐景公执政之初,等到他执政几十年以后,已经把这些历史教训忘在脑后,荒淫奢侈成性了。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当时的事件了如指掌,作过深刻分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用来劝谏荒淫奢侈的齐景公,最贴切不过了。如此说来,“君君、臣臣”,就是尊君卑臣,前提也是责任。也就是说,负责任的君,应该高于负责任的臣。如果负责任的君不高于负责任的臣,谁领导谁呢?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