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的争斗
围绕关税同盟问题,普奥双方最后摆开了势不两立的架势:普鲁士财政大臣莫茨曾开门见山地指出:“德意志必须结成一个强大的、幅员广阔的国家。奥地利由于已陷入内部麻烦和欧洲事务之中,不可能解决德意志问题,因此,这个国家必须从德意志开除出去,必须由普鲁士来统一德国,关税联合正是德国统一的前提。”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也在以后认识到:“关税同盟是一个国中之国,它使普鲁士在德意志的优势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它动摇了德意志的均势,这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奥地利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自己的举措失当,而在“被开除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分析起来,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普鲁士经济上的强大。在关税同盟建立前,普鲁士已进行了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在维也纳会议上它又得到了德意志最富庶、最先进的莱茵地区和威斯特发仑地区。普鲁士拥有重要的出海口和鲁尔、萨尔和上西里西亚煤、铁等丰富资源(占关税同盟原料生产的95%)。德意志许多邦国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普鲁士的资源和出海通道。
其二,在建立关税同盟的过程中,普鲁士采取积极进取和灵活的姿态。这表现在一开始的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动,寻求一切机会四出谈判,极尽所能争取谈判的成功。在策略上,普鲁士机巧地绕过了由奥地利控制的联邦议会,利用德意志联邦条例第19条允许各邦可以就商业、交通事宜进行磋商的规定,逐一又打又拉地与各邦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普鲁士主要采取拉拢的手段,在关税收益的分配上作出重大让步:关税同盟的其他诸邦在同盟条约生效后,关税收益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巴伐利亚在第一年关税收入就增加了100%;而普鲁士是唯一关税收入减少的邦国:一开始关税总额减少 25%,一直到1838年方恢复到原有水平。
其三,奥地利虽说在经济上处于劣势,但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老大的位置,再加上许多邦国出于自己的利益,也并不希望普鲁士迅速蹿升,而认为普奥的并驾齐驱相互掣肘是最理想的局面,故本来奥地利有许多机会在关税问题上找到自己的盟友。但奥地利对此或高高在上;或漠然处之、动作迟缓;或在与一些邦国谈判时,锱铢必较,一点也不肯让步,而导致谈判的失败。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是1815—1848年期间在德意志范围内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政治上,它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在经济上,它推动了全德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方面,当时的铁路建设、煤、铁工业的迅速成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