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文学不必随行就市
www.hyyz888.com 2010-10-08 17:10  王秀芹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从心里流出的,最终要由心去收获;从心灵出发的,最终还要回归心灵;由心弦弹拨的,最终还是由心灵来共鸣。对于文学来说,最美好的归宿莫过于此。

然而现实是,包括网络在内的文学创作,虽然不至于像绿豆和大蒜那样被投机者垄断以抬升价格,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板块分割式的创作模式,迫使读者不得不朝向这些创作板块集中地区辐辏积压,这样一来,导致了写作与阅读双重滑坡,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当今文学的生机与活力。作者不是潜心于包罗万象的现代生活,而是心浮气躁地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着四处捕捞,大凡能赚钱的尽管写来就是。

比如近几年盛行的盗墓、谍战、穿越等类作品,不少文学写作者日复一日地“赶制”,即使冒“撞车”、“颠覆”之险也在所不辞。看似恣肆汪洋,声势浩大,到头来不过是远离艺术、现实和心灵的华丽泡沫,偏离了文学创作的轨道,忽视了活生生的当下,也辜负了我们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文学与商业结盟早就有过。巴尔扎克的那个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社会状况有很多相近之处。作为后来的文学大家,巴尔扎克早先也写过不少随行就市的文学作品,但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了,留给后人的是他在穷愁潦倒的日子里的精神醇酿。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鲁迅、老舍、曹禺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长销的,不少作品今天仍然在一版再版,为人们所喜爱,但他们当时并不是为了卖文救穷或者在商业运作下而写作。文学的随行就市并不能保证有市场,倒是那些绕开了商业轨道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描绘不完的艺术前景和挖掘不尽的经典价值,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大张旗鼓的商业操作不能催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却很有可能导致文学创作步入歧途。为了市场的热乎劲儿忙于“赶制”,看到风头急于抢先,这样的文字还称得上是文学吗?如果我们的文学写作义无反顾地驶上市场的快车道,每每随行就市,以争夺读者的眼球为荣耀,那么,我们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在部分地拥有市场的同时丢掉了它本来具有的品性,失去了滋养读者心灵的作用,沦为填饱肚皮之后的另外一种单纯以娱乐感官和消磨时光为能事的低端消费品。

以“攒书”的方式出版牟利,是当今文学的大敌。人们习惯把那些能打开市场销路的书称为畅销书,很多商家依样画葫芦,争相炮制“畅销书”,这样的出版“怪圈”,不是看好了文学的魅力,而是人为地降低阅读要求,甚至有意无意地误导读者,贻害无穷。

文学并非没有“行市”,但它永远都是潜移默化的,对于读者来说,跟文学结盟,犹如缔结芝兰之谊,何必非要看市场品文学?至于挤上排行榜或者是被出版商看好的文学图书,不少是商业运作的结果,和内容无关,因此适当的警惕心还是要有的。而对于那些以守望理想、面对现实为己任,倾心为读者心灵沏上一杯清茶、为时代认真把脉的文学作品,则需要静下心来去找寻与品味,因为它们并没有自我标榜,也往往和商业宣传、销售榜单无关。

文学圈子本来就是一个“清水衙门”,虽然也食人间烟火,但不应为烟火所熏陶和缭绕。不随行就市的文学写作才有定力去十年磨一剑,也才有能力去灌溉心田、触动心灵。而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反过来对文学的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召唤。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下,我们不要奢望文学的满树繁花,真正能够修成正果的,恰恰是那些不为市场所动、横下心来为读者开辟一条阳光之路、甘当民族之脊梁、担负起家国之命运、哪怕道路崎岖漫长而默默跋涉的行者。

路漫漫,惟愿文学之树在纯净的心灵里长生常青。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