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民主巩固的宪政国家,权力更替不会对国家的政治产生重大的甚至灾难性的影响,不会引起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发生在十多天前的两起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风马牛不相及,但因为大家都熟悉的“民主”一词,让我们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两起事件,一个是吉尔吉斯斯坦4月7日发生的严重政治骚乱,另一个是三天后发生的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专机坠毁灾难。
把这两起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评论,是很有意义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骚乱是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还在持续,其国内政局还处于动荡和不确定之中,因为爆发激烈的政治对抗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波兰总统专机坠毁是一场灾难,但是,除了国家及其民众还处于悲痛之中外,坠机事件的政治影响几乎已经消失,几乎没有人担心包括总统在内的国家高层军政首脑的殒命会引发其国内的政治不稳定。为什么这两起事件产生的政治影响有着如此明显的差异?也许人们会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评价,但我倾向于认为,这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才是关键性的原因。缺乏民主、充满风险的政治转型,引起了吉尔吉斯斯坦严重的政局和社会不稳定;相反,巩固的民主制使波兰人民享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尽管已故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把苏联东欧阵营的瓦解说成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但是,脱胎于苏联瓦解的吉尔吉斯斯坦,并没有走上民主转型的道路。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还是对西方理论亦趋亦步的中国学者,很多人都把吉尔吉斯斯坦看作是一个民主化转型的国家来加以研究。然而,在过去20多年里,吉尔吉斯斯坦长期处于经济落后、民众生活困难、政府腐败、政治对抗严重的境地。虽然吉尔吉斯斯坦有了选举制度,但选举不等同于民主,所谓的“选举民主”只是民主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民主的实现形式。如果国家只有选举制度,但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对民主的真正信仰,没有法治来规范权力,没有让权力根据合法的宪政程序来运行,那么,这种“选举民主”就会带来政治动荡。事实上,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生态恰恰是,它几乎总是依靠暴力手段、以非宪政程序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和平选举方式、程序化地实现国家的权力更迭。正是当前的“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她在2005年的那场震惊世界的“郁金香革命”(它是当时“颜色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与刚刚被她赶下台的巴基耶夫总统一起,以反腐败为由发动大规模抗议,将提携她当了三年外长的总统阿卡耶夫赶下了台。这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政治内斗。如今,再次扮演反对派角色的奥通巴耶娃又重走了一次内斗的老路,以巴基耶夫政权比阿卡耶夫更加腐败和专制为由,以街头政治这种暴力的方式暂时夺取了政权。这种政治转型的代价,是近百人的死亡和1500多人的受伤。尽管“临时政府”宣布了4月9日和10日为该国全国哀悼日,但难以抚平其人民的伤痛。
显然,民主制度并未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起来,我们甚至还不能把这种充满激烈对抗的政治形态看作民主化转型。只要稳定的民主制度不能被建立起来,即使在未来的岁月里,奥通巴耶娃通过再一次的选举而获得了政权,人们也看不到其国家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希望。
反观同样脱胎于“苏东”阵营的波兰,随着其民主化转型的顺利完成,如今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和巩固的民主制。在“苏东”阵营瓦解之后的所有“后社会主义国家”中,波兰的民主化转型最为顺畅,其经济恢复和发展也最为迅速。正是由于波兰多年来符合“巩固的民主制”的诸多条件,比如成熟的公民社会、制度化的选举和政党建设、完善的法治、廉洁有效的政府行政、市场经济的发展等等,才给波兰带来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卡钦斯基总统和一大批政治和社会精英的遇难,虽然对波兰政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它没有对波兰的宪政秩序造成冲击。总统遇难后,波兰国家的政治依旧按照既有的宪政框架有序运作,没有人担忧正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政治骚乱和动荡会在波兰出现,只有个别不了解波兰政治的人才会杞人忧天。
在一个民主巩固的宪政国家,经由民主选举而产生的领导人,无论是其正常的和非正常的死亡,还是根据宪政程序进行正常的权力更替,都不会对国家的政治产生重大的甚至灾难性的影响,都不会引起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卡钦斯基的殒命没有对波兰政治的前途提出考验,相反,奥通巴耶娃的掌权则依然将政治动荡留给了脆弱的吉尔吉斯斯坦。(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 2010-04-19三套房贷政策接踵而至 楼市投资或“偃旗息鼓”
- 2010-04-19房贷新政频出台 三大悬念待解
- 2010-04-19揭秘:1958,毛泽东庐山之夏50天
- 2010-04-19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 2010-04-19中国进入“贸易逆差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