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国人量入为出,不要提前消费。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及时行乐”观念不同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所致,投资渠道太少。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不规范,使投资者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当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存在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四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从微观方面来看,如果个人认为预期收入流不足以支付预期消费流,便需要用储蓄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交换,这一交换还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率越高,人们越倾向于将消费流往后推。个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同步提高并不是线性和连续的,而是在一系列生活方式所对应的消费水平中,作阶梯式的跃迁。假如你原先的收入勉强能维持你的白领生活,现在你的工资涨了两千元,仍远不足以支付梦想中的小富生活,那你很可能将新增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为将来的跃迁做准备;相反,如果你的收入只差一点就能负担小富生活,便很可能借助信贷来提前实现梦想。因此,储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人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方式跃迁的期待越高就会把越多的钱堆积在两级台阶之间。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近出现了一种比较新的解释,就是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提升与中国社会男女比例失衡存在关联。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一直在不断加重。有统计表明,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在婚姻市场上,男人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加大。对于那些养儿子的家庭来说,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光棍,因此这时候家庭会努力做出牺牲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去婚姻市场上竞争。要帮助孩子在婚姻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有很多办法,比如说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一个重要的办法是提高孩子的经济地位,以降低他成为光棍的概率,这就会引导老百姓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特别是减少父母的消费。这实际上就反映了男女比例失衡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结构性影响。我们把由性别比例失衡造成的储蓄动机称为竞争性储蓄动机,意即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攀比,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婚姻市场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长期问题,但假如我们现在不去改变这种状况,那么10年、20年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局面。解决储蓄率问题是一个很难的综合性课题,因此我们首先要综合分析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性储蓄等措施,促使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适当降低储蓄率,使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2009-09-24周小川驳斥中国储蓄太多致金融危机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