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福利投入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收入两极分化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收入分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对资产阶级是财富的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则是贫困的积累过程。由于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得到的工资在新创造的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少,制约了工人阶级消费能力的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产品分配原理,他指出,如果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及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只有在做了上述扣除之后,才可以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其中的“保险基金”、“保健设施”等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就是指的能够确保社会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主要通过公共福利制度来体现,而公共福利制度是通过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实现的。
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进入转轨时期,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但新的福利分配制度还不健全。
首先,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中国总体上的福利分配远远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要。2007年,我国公共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次,公共福利在城乡的分配差距非常明显。以人均卫生健康资源为例,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1%,而公共卫生资源还不到全国的20%。
再次,城镇中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户籍歧视,他们一直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最后,即使是在城镇,公共福利的覆盖面也非常有限,比如当前还有将近一半的城镇人口没有纳入养老保障范围。
当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不均衡、不公平的供给状态,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农村居民、城市贫困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不断增强,对消费带来不利影响。根据《中国统计摘要》提供的数据,我国居民消费率已由“六五”时期的66.3%下降到2007年的49%。美籍华人张欣教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保障支出对促进消费、增加产出的作用非常明显,即中国每增加100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155亿元的产出。
- 2009-12-04规范企业福利要挂钩“兜底公共福利”
- 2009-09-21公共福利,过度福利与反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