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真正上来了,才能在根本上改变“全国患者上‘协和’”的窘境
近期,安徽霍山发生的血透病人感染丙肝事件引起较大反响。调查显示,这是一起医源性感染事件。19例病人被初步诊断为医院感染。目前,7名医护人员受到严肃处分,但事件并未因此画上句号,其中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给基层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
对霍山“丙肝事件”的调查发现,医院布局设置不合理、消毒不严格、记录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人员培训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职责没有认真履行等问题,是这起医源性感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这就牵涉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人们所说的“大医院病”。许多群众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在就医时,无论是小病大病,都喜欢蜂拥到大医院就医,“全国患者上‘协和’”,协和、同济等知名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往往少人问津,人为造成了看病难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这一种僵局不打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从根子上讲,“大医院病”需要小医院来医。医改新方案强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吸引他们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合理分流病源。其着力点都在于此。
现在不少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室为患者提供普遍医疗服务,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探索,群众看病确实比以前更方便了。但是跟相对严格规范的大医院相比,它们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医生的医术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时候则体现在管理、制度和责任心上。比如湖北新近就连续发生两起县市级医院“左右不分”的医疗事故,先是“右腿骨折,左腿手术”,后有“左侧疝气,右侧挨刀”。这些事故的出现,无疑加剧了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感。
其实,“大医院病”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人们天然就嫌弃家门口的小医院,喜欢去挤看病又远又贵又难的大医院。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医疗质量管理上。服务能力的不足,才是人们形成当前就医观念的根源所在。“大医院病”的确需要小医院来医,但只有从小医院的医疗质量抓起,才能确保它们承担起分流患者的重任。
对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而言,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当前应该狠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必须在接受严格的培训后,才能执业。避免基层医疗机构及大医院的医生们个体间医疗水平相差太大。二是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投入扶持,以好的待遇保障高水平医疗人才能稳定下来工作,并通过实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在制度源头上防范医疗安全漏洞。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真正上来了,才能让群众信任小医院、爱上小医院,在根本上改变“全国患者上‘协和’”的窘境。
- 2009-11-19明年起福建262基层医疗机构所有药品将按进价销售
- 2009-11-16福州24家基层医疗机构从明年1月1日起按进价卖药
- 2009-04-08新医改多措施解决药价虚高 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
- 2009-03-24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在闽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