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湖泊是有生命的,她与人类、城市生命力息息相关。洱海,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1996和2003年,曾两次暴发蓝藻,饮用水源和景观旅游等受到严重威胁。
2007年,一连串事件给中国湖泊治理敲响了警钟: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随后,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出现蓝藻。
面对我国城市近郊湖泊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找到最佳治理良方,使已严重污染的湖泊重新变清,无疑成为目前各地政府急欲破解的难题。
洱海,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母亲湖”。面积251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公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洱海水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全社会的担忧和高度关注。
痛定思痛治污染。通过几年努力,洱海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有了根本性好转,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从2004年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2008年有8个月达到Ⅱ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5米。突出绿色政绩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得到了国家和云南省的充分肯定:“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国家环保部称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并在全国推广“洱海经验”。
启示之一:树生态文明理念,全民动员打响“母亲湖”保卫战镜头回放:
◆洱海一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生命源。在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洱海人口密度最大,有80万人一直饮用洱海水,还有11个乡镇的28万群众靠洱海打鱼和种田为生,流域耕地面积达41万多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洱海水质下降、富营养化升级。1996年,洱海大面积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0.5米,部分水体发出了恶臭,水葫芦疯长,水下鱼类窒息。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级别下降到Ⅳ类……
(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全民参与,是洱海治理保护的最大亮点。任何一件事不动员老百姓,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环保是为了人民群众,环境保护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
让洱海重新干净起来也被提上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大理举全州之力,全民总动员,把洱海保护工作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大理州成立全市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使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
- 2009-12-17大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009-12-11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 2009-11-24福建拟立法鼓励台胞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2009-11-24福建拟立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不作为处分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