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是客观事实,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的要求更为现实、更加迫切。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过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的脆弱性最大,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最高,压力也最大。因此,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缓解极端气象灾害和不利气候条件对粮食增产、稳产的不利影响,重点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和粮食主产区农业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加大农业抗御干旱、洪涝、冻害、热害等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工程标准。从保障农业持续增产和粮食长期安全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优化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深入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和利用途径研究,加快更新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现有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尽快适应新的资源环境,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依靠自己力量保障粮食安全。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粮食市场可交易量、库存量在不同年份会有更大波动,加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分歧,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趋势难以根本扭转,加大了粮食需求压力,全球粮食贸易可用于我国进口的总量微乎其微。因此,我国粮食安全不能依赖国际市场,只能立足于自身。当前,要更加严格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质燃料的政策。国家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各项政策措施应当长期坚持并认真落实,夯实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在正常年份,即便遇到一些极端气象灾害,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波动幅度也能控制在10%—20%之间。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空间、强度及其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主要粮食产区极有可能同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极端气象灾害,发生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幅度甚至会扩大至30%—50%。如果这些极端气象灾害在5年之内连续出现两次以上(如两年或3年连续大旱),将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这种全国性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在1928—1930年、1959—1961年就曾出现过,其中1928—1930年正处于我国近百年来第一个明显增暖期(20世纪20—40年代)。因此,必须立足于预防大灾、巨灾和持续性灾害,克服丰年麻痹放松、歉年紧张过度的思想,在提高我国粮食国家储备水平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粮食生产形势,科学调整粮食收购政策和储备决策,以备不时之需。
- 2009-11-09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使沙漠植物越来越少
- 2009-09-03千个小冰人缓缓融化 警示全球气候变暖
- 2009-05-12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使北极蜘蛛体型增大
- 2009-03-09美国为减缓气候变暖利用岩石吸收二氧化碳
- 2008-05-08科学家激辩:气候变暖会导致强大风暴频现?
- 2008-11-20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使壁虱更易攻击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