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辩证思维
技术引进对于后发国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关键。1952年3月5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提出,中财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规定,凡属举办性质重要,其产品在我国尚未生产过的新工厂,或在旧的大工厂中改建重要装备,而我无改建把握者,均应聘请苏联设计组,而且接收定货,保管装备,施工安装,试车运转,均需聘请苏联专家或专家组加以协助指导。若干新工厂在开工之前还需派实习组到苏联工厂中去实习 。
得知苏联政府撤走专家的照会后,1960年7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1963年,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他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列为人类的三项实践之一。1964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再次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毛泽东洞见先进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 “最先的进技术”与“最先进的国家”联接,既是因果关系,又是手段-目的行为,只有技术的跨越才能完成“赶上”的目标。毛泽东还将“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作了区分:一般小的技术改革,叫做技术革新;而在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改革,从而产生了广泛、深刻影响的,叫技术革命。毛泽东认为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提出了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问题。毛泽东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为了奠定科技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始终注重大众教育。
(九)工业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必须兼顾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两次“小冒进”,即基本建设规模偏大,结果造成商品供应紧张,使人民生活受到影响。陈云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剖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后提出,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搞建设,并使两者兼顾与平衡。因为老百姓要吃饭穿衣,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必然还要回头补课。” “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 。他认为,这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要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因为“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而正在进行建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才会有生产积极性,真正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发动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只注意建工厂,不管职工吃的,那怎么行?……我看,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两者兼顾与平衡时,陈云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平衡大体上是个比较紧张的平衡。” 要同时考虑商品周转快和社会的必要储备,努力促进紧张的平衡向宽裕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