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但这个时候,党内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尚在探索中。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些文章中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提出了通过人民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等思想。他认为,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废墟上不可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必须经过人民民主主义这个中间转换的社会形式。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只有先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才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物质基础。中国革命的这两个阶段必须有机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必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作为中间转换的形式。否则,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正是根据这些思考,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全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步骤概括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由此可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新中国建立后才选定的,而是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就已经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选择好了,而且这种选择在民主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直坚持,从未动摇过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走向了正确方向。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目标。按照上述构想,新中国建立头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取得巩固政权,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的伟大成就。
随着全国财经的统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国已建立起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党和政府也积累了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以及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定条件和现实可能。于是,经过酝酿,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较完整的表述,提出在十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化三改”,其实质是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资本家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