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大庆
近6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并非一帆风顺,直线上升,其间也有曲折,经历了两次伟大革命。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大段:前30年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初显辉煌;后30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又一次革命,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更显辉煌。
二、前30年:初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初显辉煌
早在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提出了要“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建国头三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发生较大变化。原来设想落后的中国将要经历一个二、三十年之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到1952年底将要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毛泽东主席考虑到要广泛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经验,我国就要及早走上社会主义之路。到1953年4月1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精确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这个总路线曾经被简化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三改”是要改造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写明“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到1956年,我国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大大提前、较为顺利地基本上完成了“三改”的任务,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史、国际共运史上堪称奇迹。然而要达到国家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远不止工业化。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到现代化问题。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而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他这样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换言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旨在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提法又有所发展。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12月21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确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从这时起,我国的现代化经全国人大会议通过,正式定名、定向、定位、定格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比之10年前、即1954年关于现代化的表述,少了“现代交通运输业”(作者注:这可以列入“现代工业”),多了“现代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现代化的共同基础和根本保证。
- 2009-09-10继续探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更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 2009-09-10更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 2009-09-10继续探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更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 2009-09-10胡锦涛:探索规律 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