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领事山田芳太郎继续实行改革,将“台湾公会”改为“台湾居留民会”。颁布“厦门台湾居留民会规则”,将原来的议员25名减为20名,其中半数定为官选,半数定为民选,议员任期为1年。规定“年龄满25岁以上之侨民,具有独立生计,侨居达3个月以上,并经完纳本会课金者有选举权”。公会设庶务部、财政部、学务部、产业部、调停部委员会[5]。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台湾居留民会撤退台湾,在台北市设事务所,并得到台湾当局和日本外务省的资助。1938年5月,厦门沦陷。6月7日,台湾居留民会恢复开张。8月,领事馆发布告示,直接指令25名特别委员,林熊祥为特别委员长,副委员长简士元,顾问为王子坚、庄司德太郎、泽重信等。9月,再开旭瀛书院,整理共同墓地,办理居留民的复归、申请复兴资金等会务。1939年1月,恢复议员制,举行选举,官选和民选各10名,设庶务、产业、调停、学务各部。1940年12月10日,干脆把厦门台湾居留民会与日本居留民会合并,改称为“厦门日本居留民会第二部”。1941年1月改选,楠本三九儿担任第二部会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2年4月1日,厦门日本居留民团成立,取代厦门日本居留民会[6]。
抗战胜利后,厦门的台湾籍民恢复了中国国籍。1945年9月,为“联络台胞同乡感情,达成同乡间互助共济目的,并以全力协助厦市繁荣发展”,台胞陈金方等人发起旅厦台湾同乡会组织[7]。20世纪50年代中期,该会停止活动。
二、台湾公会的主要活动
设立台湾公会是台湾籍民适应厦门城市新环境的需要。作为移民的社会团体,台湾公会主要任务是联络会员之间感情,沟通信息,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会员的利益,会务包括教育、卫生、救济、调解、经济等方面。
1、创办教育事业
台湾公会的诸多会务中,最重要是办学。1909年,台湾公会提出申请,要求台湾总督府准许在厦门设置学校,补助经费,次年得到认可。台湾总督府任命小竹德吉为首任院长。1910年8月,租赁民房为校舍,定校名为旭瀛书院,开始招生。1913年,院长小竹归台就医病故。8月,鉴于学生人数增加,经菊池领事同意,迁校于李厝墓小榕林的台湾公会会长周子文产业。12月,总督府再委派冈本要八郎继任院长。
1916年冬,台湾公会为庆祝日本天皇“大正”之庆典,发起募捐,得到台湾籍民的积极响应和总督府的补助,购地兴建城内及外清两处校舍。随后两年,两分院落成,书院学生迅速从70余名增加到700余名[8]。1925年2月,开设鼓浪屿分院,并收购小榕林旧楼一部。12月,购买城内分院加以改建。1929年10月和11月,书院长宿舍和城内分院三楼大礼堂先后落成。1936年8月,城内本院增筑校舍一部落成。旭瀛书院规模不断扩大,设备齐全[9]。
- 2005-04-08台联党唆使日据时期台籍老兵围扰高金素梅
- 2009-10-1020世纪初日据时期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