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事业不断走向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权益代表者维护者作用,书写了工会事业的壮丽篇章!
一、工人阶级在创造中成长,在拼搏中奉献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洪流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最伟大的阶级,从它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队伍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作为进一步彰显,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
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着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量。特别是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广大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奋力拼搏、争创一流,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了劳动者的无上荣光。
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职工人数迅速增加,职工结构日趋多样,成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统一整体。1949年底,全国职工只有8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1.49%。2008年,全国职工达2.87亿人,增长了35倍多,占全国人口21.6%。职工队伍不仅数量迅速扩大,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前,绝大部分职工集中在公有制企业,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变化,现在已有超过70%的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进城务工农民工达1.4亿人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工人阶级先进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作用相辅相成的,也是同自身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广大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政治立场坚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目前,全国党员中有工人党员733.6万名,比1949年的11万工人党员增长了66倍多,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从2.5%提高到9.7%。建国初期,全国职工中有80%是文盲,科学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目前,全国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8年,其中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0.43年,职工中技术工人占29.1%,有1132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广大职工中涌现出许多创新能手和高技能人才,有的还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和世界发明领奖台,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刻苦钻研的进取意识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工人阶级利益进一步实现。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广大职工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失业人口达474万人,失业率高达23.6%,职工年平均工资400元左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为4.5平方米。到200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达3021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近3万元;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左右。广大职工群众不断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生动体现。
劳模精神大力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5万余人次,省部级劳动模范30多万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8万人。以孟泰、马恒昌、赵梦桃、时传祥、张秉贵、王进喜、蒋筑英、罗健夫、赵春娥、包起帆、王启民、徐虎、李斌、孔祥瑞、许振超、王洪军、窦铁成、王顺友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灿若群星,光耀大地,他们用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民族的骄傲、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胸怀全局、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刻苦钻研、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勇拼搏。“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最强音和社会主旋律。
- 2009-04-29在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