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图说媒体> 正文

王敏霞:2022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林白水新闻奖)

2024-07-08 16:54:36 来源: 福建新闻评奖办 作者:

王敏霞个人事迹

王敏霞同志2002年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到福建日报社工作,先后在漳州记者站、时事体育部、记者通联部、泉州记者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现为泉州记者站记者。

廿十余载新闻路,她始终恪守“做一名优秀党报记者”的初心,奋战采编一线。两次下记者站,11年夜班编辑,在艰苦的工作岗位扎实历练,在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勇挑重担,思想政治素质、导向把握能力、新闻采编能力提升显著,她已成长为党报新闻宣传的业务骨干。

作为业务能手,王敏霞同志被抽调到《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写作专班,与一名同事共同担纲第十五章《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写作任务,凭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细密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任务。该著作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她有6件作品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3件),二十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区市党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奖。个人多次获评福建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记者、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还荣获全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省直机关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王敏霞同志政治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主旋律报道出新出彩。多年的一线采访经历,锻造了她对重大宣传主题的把握和采写能力。2020年8月,她接到《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写作任务时,二宝只有两岁三个月。她一边紧急安顿孩子一边马不停蹄赶赴集合地点。她承担的写作部分,政治性强、写作难度大。两次“闭关”写作的一个半月间,她查阅了巨量的资料,采访了数十名亲历者和当事人,星夜赶稿,精细打磨,最终在限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6万多字的写作任务。

围绕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驻泉以来,她始终注重挖掘践行“晋江经验”的亮点和时代意义。在“晋江经验”发布20周年、省委全会提出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重要节点,以及企业复工复产、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及时报道了《“晋江经验”指引新路》《“晋江经验”20年传承与实践观察:县域发展的典范之路》等多篇深度新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泉州“申遗”,举世瞩目。她及早策划,在2020年7月25日泉州成功“申遗”前三日,参与创作的《三部穿越片,带你寻找梦里泉州》的融媒体产品一经推出,就刷屏朋友圈;翌日即推出《守护千年遗响 看见宋元中国》的综述报道,系统梳理回望泉州20年“申遗”之路。她始终关注泉州在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方面的亮点和举措,采写了《后申遗时代,如何守护千年古城》《世遗,就在咱厝边》等深度报道,深受好评。

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和思辨力,离不开扎实深入的采访。2013年,向莆铁路开通。她和采访组的同事一起,从南昌到莆田,沿着铁路线行进,10天时间,9个城市,100多位采访对象,行程近3000公里,采写了《向莆机遇》《向莆热力》《向莆潜力》深度稿件,为读者详细解析向莆铁路这一闽赣发展新引擎,获得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一等奖。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王敏霞同志坚持冲锋在前,作风过硬,能战能胜。从事新闻采编21年间,她高质量完成多项突发新闻和应急采访任务,采写了大量鲜活接地气、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践行着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2020年、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两次袭击泉州。作为省级党报驻站记者,她快速响应,克服重重困难,病而不倒,坚持采写了大量防控一线的报道,《柒牌六天转产生产出防护服》《盼盼首开包机接员工返岗复工》……这些基层创新做法为全省抗疫提供了经验借鉴。尤其在2022年泉州疫情最吃劲的时候,她几乎每天一篇头条通讯,多篇稿件得到全省新媒体的广泛转载刊播,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2010年,接到闽西北特大暴雨灾害的应急报道任务,她二话不说,立刻奔赴一线,奋战7天,克服塌方、路断、桥毁等困难,换乘了汽车、摩托车、铲车、冲锋舟等各种交通工具,并徒步穿越十几座断桥,踩着同行者肩膀爬上三两米高的山坡……最终到达灾情最重的甲头村、宝庄村,成为首批到达的记者。2011年新春走基层,她和同事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辗转9个灾后重建点,行千里路、吃百家饭,生动记录下灾后重建的新闻故事。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她一直在路上。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诸多重大战役性报道接踵而至,她持续坚守夜班岗位,汶川地震期间更是连熬四个通宵,出色完成特刊任务。2018年,泉港发生“碳九”事件,还未结束产假的她毅然赶到肖厝码头,冒着刺鼻的气味采访。防抗台风“莫兰蒂”“杜苏芮”,她都坚持奔赴最前线,发回大量现场报道。

在引导热点事件时,王敏霞同志策划能力突出,判断敏锐,因势利导,提升了新闻影响力。2017年2月中旬开始,“紫菜是塑料做的”谣言视频在网络病毒式传播,晋江紫菜产业遭受重创,引起消费者恐慌。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观察和深入采访,她采写的《紫菜谣言阻击战》一文,全景式呈现了当地媒体率先举起“正名”大旗,随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辟谣,直到国新办定论的舆论之战;纵深报道了晋江紫菜化危为机,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在一个产业和一个谣言的PK中,该报道在甚嚣尘上的网络舆论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堪称舆论引导的一个范本。《紫菜谣言阻击战》还成为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校新闻写作课程的经典教学案例,并获评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2017年春节刚过,王敏霞到晋江市安海镇曾埭村采访时,看到花菜已过成熟期却销不出去,菜农一筹莫展。经过深入采访,她报道了《500亩花菜滞销,曾埭菜农盼援手》,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央媒、省媒纷纷转载,永辉等多个商超积极联系大宗团购,第一天就卖出了1万公斤。报道引发的社会关注持续居高不下,她请示报社领导后,继续策划组织了一场爱心团购,200箱、4000公斤的爱心花菜,在元宵节前送到了福州市民的餐桌。从一篇解决燃眉之急的助农报道,到策划一场良好社会反响的热点事件,再到深入剖析这一代表性事件的评论《发力农业供给侧,刻不容缓》,这场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更拓展了该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评论荣获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20多年来,王敏霞同志默默坚守一线,深入践行“四力”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