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正文

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模式

2023-02-23 17:45:0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叶俊   

作为我国新闻理论的核心与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之后,经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概念与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与新闻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上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否可以以及如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依据,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时代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于列宁,形成了关于党报、党性、人民报刊、报刊的有机运动、舆论监督等丰富的思想体系,并且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为推动无产阶级报刊发展乃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中国新闻事业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报刊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开启了中国化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报刊体系在早期思想传播、阶级启蒙与社会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用媒体,开展舆论战、宣传战,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丰富的党报理论体系。其中,党性原则、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等新闻观影响深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报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尽管在照搬苏联模式和政治运动中遭遇了挫折,但总体来看党报理论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舆论作用。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成熟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证,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有了新闻事业的正确舆论导向,改革开放事业才有团结、稳定、励志的社会氛围,经济建设才有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参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观念指南。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完成了更高程度的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反过来,在思想引领和实践探索的交织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对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实践起到观念引导作用。中国经济社会也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事业的舆论支撑,才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

历经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新闻学概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教条主义、僵化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而非利益集团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体现在新闻观和新闻实践中,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方面,要体现党的意志,突出宣传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民立场,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需求,将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原则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环节。

第二,坚持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规律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始终被视为生命,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向来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报道的效果、立场等理论维度,为新闻工作者解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使新闻活动更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第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政治与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文化、舆论、风气、道德,都需要媒体的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凝聚社会共识,避免社会思想混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新闻工作不能迎合受众,不能跟风炒作,不能谋一己私利,而要有大局意识、宏观意识,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种观念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

第四,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离不开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价值,不是去粉饰太平或掩盖问题,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团结、稳定、励志的社会功能。很多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或衰弱,与缺乏这种社会氛围有关。因此,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上述具有特殊性的观念之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涵盖了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自由、舆论监督、新闻法治、新闻伦理道德、新闻人才培养等诸多具有普遍性的观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性的重要支撑。

提供中国经验的新闻观念

当前,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优先发展经济、科技和教育,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干劲十足的社会风气。正因为如此,基于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政治制度的西方新闻价值观,如果强行嫁接或变相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就很难与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协调,难以形成团结、稳定、励志的氛围,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也就缺乏社会基础。如此,国家富强的希望必将落空,民主文明犹如空中楼阁。相比之下,基于贫穷、落后、挨打的近代历史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新闻事业及其背后的新闻观念。因此,学习中国道路,必须要看到中国新闻事业的特殊地位,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殊贡献。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了国际化的基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对国内学界业界来说,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理性体系化研究,使其在具备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更有普遍意义,能够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新闻观。同时,新闻业界也需要探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新闻传播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模式。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化的内在需要。

对国际社会来说,需要从制度、文化等更高层次,审视本国国情,意识到西方新闻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的先天缺陷,同时正确认识并积极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基于殖民掠夺、抢占工业革命先机、优秀人才移民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新闻实践和新闻观,无法满足和平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独立自主的主权和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氛围,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