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聚焦> 正文

追寻前辈足迹 汲取前行力量

2022-09-06 18:18: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河北省平山县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在宅北乡南滚龙沟村,至今传颂着《晋察冀日报》新闻战士“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的故事。在平山镇里庄村,《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会师后,于1948年6月15日创办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西柏坡中央大院,从新华社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的“小编辑部”,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胜利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在西柏坡镇北庄村,还保留着复原的中央宣传部旧址。

8月5日—12日,在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访多处党的新闻事业红色地标,令编辑记者们收获了精神财富,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并肩战斗鱼水情深

人民日报创刊旧址坐落在里庄村的一片田间,青砖灰瓦,书写沧桑。70岁的旧址守门人康贵起胸前佩戴着党徽,挂着“平山县文明引导志愿服务”的肩带,说着一口浓重的平山方言,热情地为编辑记者们讲解。

走进印刷厂旧址、张磐石旧居、邓拓旧居、译电机房,每件文物都在诉说当年的战火纷飞。在印刷厂小院里,一台简陋的印刷机静静地摆在角落。机器的主体构造加上一个大齿轮,高度不足一米。大家了解到,这台印刷机用从敌人汽车上拆下的发动机作动力,因为陈旧,经常出问题。如果这一系统出现故障,便改用手摇发电机。每当此时,里庄老百姓就不分昼夜,随召随到,轮流拧摇印刷机,一直摇到报纸印刷完毕、正常出版为止。

当年,康贵起的父辈就曾和《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并肩战斗”,手上能握笔、脚上能沾土、心里有理想、特别能吃苦,是当年《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们留给里庄老百姓最深的印象。在旧址中,有一块刻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木匾,是1948年里庄一位小学教师为感谢人民日报社对学校教育的大力支持而精心雕刻的,这件老物件被康贵起家珍藏了几十年,前几年旧址征集展览文物时,康贵起毫不犹豫地将它捐献出来。

硝烟已散“战场”仍在

参观人民日报创刊旧址、新华通讯社旧址,了解红色新闻事业在革命战争的硝烟中诞生,在时代风雨洗礼中成长,为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多位编辑记者表示,这是一堂十分受益的历史课、业务课。

参观中,当了解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在战斗中牺牲和在工作中殉职的新闻烈士达上百名,仅在1942年5月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就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前身——华北《新华日报》总编辑何云等46人壮烈殉国,令《中国信息报》记者时晓冉深受震撼。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高擎信仰的火炬照亮后人的来路。革命战争年代,新闻工作者在斗争考验中成长。新时代,我们虽早已远离了硝烟,但我们的新闻战场在哪里?”这是时晓冉思考的问题。

“一支笔退敌十万兵”的传奇故事,给《人民公安报》记者袁猛留下深刻印象。

1948年10月25日—11月2日,毛泽东同志连续撰写了多篇新华社电讯稿,并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透彻揭露敌人偷袭石家庄的企图和具体部署,以一出“空城计”成功退敌。“这场胜利是在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配合下取得的,这也充分体现了舆论宣传的强大力量。”袁猛说。

西柏坡纪念馆中,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日报”“人民邮电”“新华书店”等报名和机构名,高高镶定在“规划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板块中。 “西柏坡之行,让我对我单位的历史有了更具历史长线性的认识。看到‘人民邮电’4个大字的那一刻,我不禁长久驻足停留,更油然而生一份愈加厚重的使命感:传播!传承!”《人民邮电报》记者吴皓琨说。

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

从红色新闻旧址出发,思接历史与现实,为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启迪。

此行中,编辑记者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振兴”的重要论述,在河北广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消费日报》总编室主任于芳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宣传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当前媒体发展环境日新月异,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保持思想的敏锐度,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传播方式,都是媒体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赶考。”

从过去的邮电事业到如今的通信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行中的见闻,使吴皓琨感受到数字化、智慧化技术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更认识到做好行业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力’,才能执笔为号、为枪,打好舆论主动仗。”

“勿忘人民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才能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时晓冉表示,未来要将镜头和笔对准基层、对准群众。“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寄予的期望,也是新闻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芬芳。我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我们国家伟大的发展变革,采写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袁猛说。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陈静说,只有将初心使命根植心中,深入践行“四力”、讲好故事,将党的新闻理念实践出来、走出来,才能不断汲取力量,成长为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教育报》记者任赫说,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检验新闻队伍的战场和考场。“既然选择新闻行业作为毕生志向,我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一种情怀,在不断向人民、向实践学习过程中,真正提升‘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