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24日在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介绍。 过去十年,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们推出的一系列优秀剧目广受好评,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414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短短一年就演出147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负责人周汉萍说。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我们还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老百姓够得着、用得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陈彬斌表示。 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 与此同时,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介绍,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资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通过实施非遗纪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等,我们已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增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指出。 “流失文物追索返也是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介绍,过去十年,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预防性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推进,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文化和旅游年(节)以及“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有力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和旅游领域实现了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记者刘乐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