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新闻单位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内容建设,围绕融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出新出彩。重大主题爆款是如何炼成的?8月30日下午,2022中国新媒体大会“构筑主流舆论新高地”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马栏山举行。论坛聚焦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融创报道精品创作经验,主创深入分享,专家深刻剖析,揭示创新路径,探寻创优规律。 铸魂,唱响时代强音 扛起主流舆论的大旗,筑牢主流价值的“主心骨”。近年来,全国各地新闻单位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唱响时代强音,让正能量、主旋律更高昂。 从没有一句解说词的微政论片《领航》,到以科幻角度切入的党史主题创意微电影《望北斗》,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柯勇说,在全媒体时代,思想的分量决定着产品的力量,主流媒体压轴镇台之作一定要直击重大主题,用新闻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赢得受众。 特色鲜明、定位清晰、报道及时、内容权威。光明日报特色品牌栏目《光明追思》以消息、通讯、短视频等多体裁,致敬突出贡献知识分子,传承科学家精神,将已故名家大家的故事和风采长留纸间、心间,形成声浪式传播效果,汇聚社会正能量。 “离新闻现场近一点儿”“细节是重中之重”是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的经验之谈。该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说,创作《无胆英雄张伯礼》时,团队从细节上挖掘线索、积蓄情感、精益求精,选取5张照片,抽丝剥茧展现张伯礼推动中医药抗疫的全程,展现党员初心、医者仁心。 “学史讲史,要找到‘助讲’党史的信物、证明,借船出海。”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主任王晓映介绍,新华日报的《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依托老报纸的369个版面、351篇报道和文章,解读历史、寻访当下,激活党报里的党史故事。 为民,书写人民故事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反映好人民心声,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为民,是沉下去“看见”。36天的跟拍,呈现出28分钟的纪录片《生死金银潭》。疫情初期,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团队深入武汉金银潭医院,记录医患日常和生死时刻,让人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三室主编李志伟介绍,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媒体围绕“为民”主题,策划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时政主题产品,例如生态主题的《江河情缘》,脱贫攻坚主题的《一步千年》。 用普通人物的故事讲述时代的变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创作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题材的新媒体作品四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村里最远那一户》,都是跳出群像表达的框框来讲“一个人”“一户人家”的故事。“正因为所有的素材全部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小’和‘低处’,我们的作品才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颜斌总结。 四千米之上,有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澎湃新闻发表的全媒体报道《海拔四千米之上》,利用360全景视频技术带读者看到了黄河源的星河遍布、长江源的冰雪皑皑、澜沧江源的原真与野性。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总监张泽红说,极致视觉之外,他们将视角更多聚焦在牧民家庭——洛桑、才仁尼玛家庭从传统圈草场放牧的草原利用者变成了生态守护者,这正是全民参与共建国家公园的生动体现。 为民,是急民之所急。“病死猪乱丢弃,到底谁来管?”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主持人李莎用8次层层递进的连环提问,让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承认了工作中存在失职和失察的问题。针砭时弊、放大正能量,在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让网络空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才能全力奏响新时代主流舆论最强音。 创新,提升主流价值 创新是稀缺资源,是媒体发展必经之道。在新技术和新环境背景下,一些媒体不断突破,把创新作为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主题,为媒体发展转型树立了新标杆。 “电视收视最高的冬奥会、新媒体触达量最高的冬奥会、跨媒体传播量最大的奥运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制片人田洪骄傲地报出了北京冬奥会的成绩。亮眼成绩,和创新力分不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国际领先的4K/8K超高清转播技术、尖端的自主研发超高清特种拍摄装备、最精锐的转播技术保障团队,保障了“科技冬奥·8K看奥运”目标的实现。同时,还生产了一批特质鲜明的新媒体产品,点燃了更多观众的奥运热情。 “重大主题对外传播的创新表达,需要降低用户理解门槛,平视和人格化表达。”2020年,《老外看小康中国》成为国际传播爆款短视频。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视频总监张霄解析了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讲好中国小康故事的方法。 在武汉战疫进入最艰难、最胶着的时刻,一碗热干面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主编马丽介绍,长江云策划发起了“用家乡美食为热干面加油”联动报道,福建沙县拌面、贵州肠旺面、兰州拉面、河南烩面、天津打卤面……一张张饱含深情的创意海报温暖了武汉。新媒体创意勾起了人们对人间烟火的向往,也让全国人民的心聚合到了一起。(廖慧文 刘瀚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