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正文

黄雄日记:心中有暖意 笔下有力量

2020-09-30 18:12:5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6月以来,中宣部组织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按照报社安排部署,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黄雄深入湖南广东等地,上山下田、走街串巷,探访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蜕变史,讲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故事,汇聚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心中有暖意 笔下有力量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晴

在路上,脚下才有磅礴之力;在基层,心里就有人间烟火;在现场,眼中方有感动万千。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今年如期完成。在这个全面冲刺的关键期,如何用手中的“笔”记录好决战决胜的点点滴滴,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传递全面小康的“中国力量”,成为摆在与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按照报社部署,自6月中旬以来,我将“笔头”对准湖南、广东等地那些真实具体的脱贫故事、脱贫人物和脱贫成绩,记录下一段段最真实鲜活的励志传奇和感人史诗。

深度参与 让新闻有血有肉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原本是我国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典型的特困山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路。自此,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湘西十八洞村成为该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这个“精准扶贫第一村”的脱贫经验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2018年6月,我以党员身份赴十八洞村参观学习,却发现该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安全设施,安全基础条件差,村民普遍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较低,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未将安全生产提到应有的高度,存在安全管理经验不足,安全教育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个“精准扶贫第一村”亟待实施“安全扶贫”。

绝不能让“一把火”、“一场雨”损害十八洞村的扶贫成果。出于这份责任,我得到了报社支持,并发动地方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深度参与到十八洞村的“安全扶贫”当中。随后,“应急宣教公益行”活动走进了十八洞村,村里的义务消防队组建起来了,安全设施建设、安全生产检查、消防安全培训也在村里开展了起来,群众的安全意识、应急素养全面提升。有了安全保障,“精准扶贫第一村”的发展更加稳健,十八洞村人的小康生活有了安全防线。

在这一背景下,报社将十八洞村的安全变迁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开栏稿件重点推介。为及时采回稿件,6月18日,我14小时跋涉1346.7公里,从广州赶往十八洞村,采访到了义务消防员龙绍刚、龙先兰、龙建的脱贫故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十八洞村,龙绍刚的故事既普通又特别。今年47岁的龙绍刚有3个女儿、1个儿子。2013年,年逾四旬的他不得不外出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由于在贫困户“九不评”标准内,龙绍刚一家享受不到相关政策。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扶贫工作队为解决龙绍刚一家的贫困问题,特事特办,不仅为龙绍刚办理了低保兜底,还让他在村里负责维持交通秩序,每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村里旅游经济红火起来后,他的妻子支了个摊,每天卖些土特产补贴家用。在他看来,不用出去打工,家门口就业就是小康生活,“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觉得很幸福”。

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龙先兰由一个大家瞧不上的“酒渣子”变成了村里的养蜂产业带头人,一年有了数十万元收入,龙建也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后转身成了村集体经济“思源餐厅”的大厨,平时为民,急时为兵,时时处处宣传应急安全文化,用行动守护村里安全发展。

在安全上发生的这些喜人变化,体现在十八洞村人的一言一行中,也体现在他们昂扬的精神面貌中。我及时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写成《湖南花垣十八洞村义务消防员:在家门口过上“向往的生活”》一文,向世人展示了脱贫路上不曾被人关注的背后的故事。

深刻感受 源头活水就是生命力

湖南省有两大产业,既事关数十万人的生计,又建立在安全发展的“痛点”上:一是煤矿,二是烟花爆竹。在全民奔小康之年,如何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稳,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花炮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要做好这两个选题不容易,必须对两大产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有所了解,既要知道产业发展的“阵痛”所在,又要感受摸准发展背后的时代脉搏。

我选取了湖南省娄底市恩口煤矿和浏阳市两家花炮企业作为代表。恩口煤矿曾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岩溶矿区之一,关闭后产生了许多遗留问题,而浏阳花炮正在经历“史上最长的严冬”,这背后的小康故事必定不同寻常。

2003年底,我就曾以《地面在下沉 随时房会塌——来自湖南涟邵恩口煤矿矿区的调查》为题,对恩口煤矿沉陷区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严重问题进行过揭露。时隔17年,沉陷区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却是玫瑰飘香、苗木繁盛、游客如织的场景。

经过进一步探寻,我在娄星区杉山镇田坪村、花溪村、万乐村采访到了这座小镇积极探索产业与生态治理相融互促、浴火重生的奋斗史,记录下了村民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创业梦,写成《采煤沉降区变身“致富领跑区”——看湖南娄底杉山镇的蝶变》一文。

7月7日稿件见报后,杉山镇的产业转型和“凤凰山庄”周志红、“花溪谷”杨柳、“湘村万乐”李雄武的创业创富故事在全国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两度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湖南卫视、娄底日报、娄底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转发或跟进报道。

湖南庆泰花炮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34年历史的花炮企业。在子公司“忆江南”的精准扶贫车间,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而且过上了“忙时进厂当工人,闲时回家做农民”,建新房、买新车、娶新人的好日子。与此同步发生的,还有花炮产业不断的自我革命,改变了人们对花炮企业“不安全”的偏见。

在《湖南浏阳:烟花里的“幸福密码”》一文中,我不仅停留在讲述农民变产业工人的脱贫历程,还进一步延伸,讲述了庆泰和义学两家企业转型自救的奋斗之路。在决战的最后时刻,信心比黄金重要。面对疫情和禁限放政策的合力“围堵”,浏阳花炮企业不等不靠,拼尽全力突围求生,为脱贫攻坚和“六稳六保”托稳就业和民生底线。

这些生动鲜活的“源头活水”给新闻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各大烟花爆竹行业论坛纷纷转载,读者纷纷留言,为花炮这一富民惠民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深入观察 寻找细节里最真实的感动

《昔日贫困村 如今福临门——广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见闻》《“这种有人守护的感觉真好”——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防汛防旱防台风工作侧记》《广东省广州市:化工企业安全整治收获民生红利》三篇稿件,是我从细节的“金矿”中挖掘出来的。

连樟村地处粤北大山之中,是连江口镇最贫困的村庄之一。2018年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留下的一句暖心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

连樟村的脱贫故事常见于各大媒体。怎么才能写出新意来?采访时,我无意中看到村口板房门口挂的交通劝导站的牌子,于是便有了消防绳成了救命绳、邓春活当起安全劝导员、“老贫困”走出危房的小故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发现,连樟村的领导班子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仅有抓建设、谋发展的办法,也有夯基础、保安全的底线思维,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精准扶贫这几年,无数这样的基层干部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当好领头雁、领路人,最终汇聚成脱贫伟力,成为全面小康的“中国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区居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有些不同。与自然灾害斗争多年的金湾区居民更想要踏实的安全感:雨时不涝、风来先知、急时有人守护。在民生领域,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往往是关乎衣食冷暖、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应急管理领域的民生实事更是关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走访了金湾区大大小小的社区后发现,这些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该区都下大力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方设法让群众在风雨中更加安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才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位于广州石化炼油区和化工区之间的“三条围”居民,不仅身体被粉尘、噪音等污染源影响健康,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村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搬离。但老话说搬山容易搬“心”难,让村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不仅情感上难以割舍,还会改变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

广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为搬迁户量身定制搬迁方案,不仅让村民住进了舒适便利的花园小区,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这些人不仅搬得出,而且稳得住、能致富,靠房租便能过上较好的生活,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这一个个故事背后,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人奋斗史,是一段段艰难曲折的决战决胜路。我有幸,在全面冲刺的关键期记录下了这些故事。我有幸,最后的“集结号”中有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