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正文

记者要有铁脚板,也要有热心肠

2020-09-17 16:10:4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数十年如一日帮助困难群众,让维族大姐脸上展现幸福的笑容,让阳光照进帕米尔高原的小学课堂;深入基层,记录从“苦水台”到“菊花台”扶贫巨变,帮助“袖珍女孩”罗小梅实现小小心愿……两位来自扶贫采访一线的记者,坚定践行职业信念,凭着铁脚板、热心肠,用真诚的文字讲述、用切实的行动付出,将爱的种子撒播在勤劳坚强的人们心中,为他们带去幸福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新疆日报社刘枫:

为了帕达姆罕的笑容

“踏遍天山南北,播撒爱的种子”,是我的新闻座右铭。数十年记者生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心必有真故事,真情必有真文章。作为一个新闻人,拥有真心、真爱、真情,才会写出真实、真诚、真正吸引人的故事

从小我就和邻居家的维吾尔族小朋友一起吃饭,一块儿上学。我不但学会了维吾尔族生活用语,还学会了跳新疆舞,与各族兄弟姐妹亲如手足。

也许是拥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从当记者那天起,我关注最多的是各族贫困群众,写的最多的也是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故事。数十年来,我一直奔波在采访一线,仗着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天山南北,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跑了几个来回,连自己也数不清。“踏遍天山南北,播撒爱的种子”也成为我的新闻座右铭。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心必有真故事,真情必有真文章。为了这个“真”,我愿像一捆麦穗迸裂成面粉一样粉身碎骨。

1999年春天,我去尉犁县塔里木乡群克尔牧场采访,得知维吾尔族妇女帕达姆罕患子宫瘤多年卧床不起,牧场发动党员干部捐款1万多元,帮她做了手术,摘除了15斤重的大瘤子。出院那天,我来到了帕达姆罕的家,只见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炕上有一条破毡子,冰凉的灶台旁堆着半袋子包谷粒,心里不是个滋味。帕达姆罕和老伴长年有病,再加上没有劳动力,家里一贫如洗。

中午时,牧场领导想请我们吃饭,我建议在大姐家解决午饭。大家点着炉子,烧了一壶茶,有干部买回一摞馕。我们啃着干馕,边吃边商量。我真诚地说:“牧场做了一件好事,帮助大姐解除了病痛,现在要想办法帮她脱贫。”大伙商议后,当场定了三条帮扶措施:一是大姐老伴是老党员,按“三老”人员每月发生活补贴;二是拨出10亩地,请人帮助种上棉花;三是由牧场出资修缮旧房子。当天,我将写好的通讯《帕达姆罕的心愿》发了回去,第二天刊发在《新疆日报》要闻版上。临别时,我对帕达姆罕说:“从现在起,你是我大姐。以后我要常来,直到你过上好日子!”临行前,掏出身上的几百块钱塞进她手里,大姐呜呜地哭了。

2000年4月,正当梨花开放的时候,我第二次来看望大姐。只见大姐家的房顶抹了新泥,炕上铺上了新毛毡,还添了几条新被褥,墙角边上堆着几袋面粉,刚出炉的洋葱烤馕飘来一股麦香,大姐掰了一半给我,咬一口,真香啊!

2011年夏天,我第三次看望帕达姆罕,大姐脸上红润了许多。一见我,笑开了花,从炉坑拿出一串红柳烤肉让我吃。在一旁的干部说,刘记者明年再来,大姐家会大变样。

2012年秋天,我再次来到大姐家。随着新疆“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大姐家焕然一新:两房一厅、自来水、燃气灶、水冲厕、太阳能淋浴器,家里还添了电视机。姐俩刚见面,大姐便迫不及待地拉我去看羊圈,十多只小羊羔欢蹦乱跳。牧场干部说,这些年干部帮大姐种棉花,卖了不少钱,牧场又给了几只扶贫羊,生活一下子改善了。我赶忙把准备的礼物——一条花裙子帮大姐穿上,大姐照着镜子转着圈儿,嘴里不停地说着:热合买提 (谢谢) ……边说边流下泪来。看到大姐家的变化,我情不自禁扭动脖子跳起了新疆舞。怀着这份真情,完成了人物故事《帕达姆罕笑了》,在《新疆日报》刊发。

写真事,说真话,讲真理;传民情,达民意,解民忧。这是我做记者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做人的真情流露。

2003年3月初,我来到海拔4700米的帕米尔高原,走进阿克陶县木吉乡小学时,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象:石头垒砌的昏暗教室里,老师正在一块黑石板上写字,十几个柯尔克孜族小学生,正爬在凸凹不平的石头桌上写字,雪花从天窗上飘下,落在孩子们的头上身上,我一时没忍住,眼泪直往下掉。

心情沉重的我,回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四处奔波,联系了北京清华紫光企业家邰总,他表示出资16万元为木吉建一所学校。资金问题解决了,又考虑到学校建设,我又想到一个人:北京著名作家曾哲,他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写出了大量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他,请他在帕米尔体验生活的同时,现场监督建学校。电话里他欣然同意,很快来到木吉乡。

经过4个多月艰苦努力,帕米尔高原上有了第一所寄宿学校,四间教室、三间宿舍、太阳能照明、自来水、水冲厕应有尽有。8月28日,开学的第一天,木吉乡像过节一样热闹,牧民们早早起床穿上盛装,骑着马驮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32名学生第一次坐在宽敞明亮、崭新桌椅和装有电子板的大教室里。上课铃声响了,尽管由于高原反应感到头晕目眩,我还是背着氧气袋走进了教室,为孩子上了第一堂课,写下了几个大字:阳光照进帕米尔……

报告文学《高原上的第一堂课》发表后,被国内外许多报刊转载。在我看来,被我采访过的每个人,身上那种独特的美带有温度,隐藏在每一盏台灯下,蕴涵在每一束阳光中,浸湿在每一缕和风里。在他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每个人内心都有阳光,我走进他们,阳光也就照耀了我。”作为一个新闻人拥有真心、真爱、真情,才会写出真实、真诚、真正吸引人的故事。

人民武警报社雷铁飞:

从“苦水台”到“菊花台”的幸福变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基层,我时常会一路走、一路采访、一路被感动。因为在基层,我会感到内心很踏实很平静很纯粹;在群众中,我收获了无尽的智慧、力量和勇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我的新闻座右铭。

在我看来,要当一名好记者,就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倾听群众呼声、走进百姓心灵。因为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沃土;人民,是新闻工作者的根。

在基层,我时常会一路走、一路采访、一路被感动。因为在基层,我会感到内心很踏实很平静很纯粹;在群众中,我收获了无尽的智慧、力量和勇气。

2016年,我接到采访总队脱贫攻坚先进事迹任务,走进吴忠支队同心中队对口帮建的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菊花台村。村支书顾玉良告诉我:“以前我们这儿叫苦水台,自从有了武警官兵的帮扶,生活发生很大转变,再加上我们村后山坡上,一到秋天就开满野菊花,就改名叫菊花台!”

我立即来了兴趣。采访得知,从2010年起,中队就与苦水台村建立共建关系,同心中队两任指导员贺辉和杨军成,都是村支部的编外书记,被称为“兵书记”。

我先后与两任“兵书记”一起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以及小学校园采访,得知菊花台村是个移民新村,新建之初最大的问题就是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弱化、支部书记作用退化、党员形象淡化。

找到问题的靶子,就摸准了采访的线索。我了解到,前任指导员贺辉列席了村支部历史上第一次民主生活会,指导前任村支书罗正刚带头向自己“开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党建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解决了“村支部开会没有人来,只能用大喇叭‘一声喊到底’”的问题。指导员杨军成带着网络骨干教时任村支书顾玉良学电脑,同时,建议村里搞起“互联网+电商”,开通“苦水台大喇叭”公众号,把“苦水枸杞”打入万达等知名连锁超市,还获得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证”,走出国门,解决了“村支书连电脑都不会”的问题。中队党员建议村支部安排伤残党员马生瑞当护林员,每月给予经济补助,让这个每天早晨村支部一开门,都会前来讨要的“马要要”,成了村里大小事都是一路小跑的“马跑跑”,解决了“党员等靠要不作为”的问题。

那天,当我在村小学见到“袖珍女孩”罗小梅时,为她的不幸遭遇感到心痛。小梅因患有某种疾病,虽然已经11岁了,却还没有学前班的孩子个头高。为此,她经常受到嘲笑和欺负。

让我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中队官兵竟收到她的感谢信。她非常感谢官兵们给她赠送的文具,却提到一个细节,她跳不了跳绳,渴望有一辆自行车。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自责和激动。自责的是,没有充分考虑她不能跳绳的感受;激动的是,我也可以为村民做些事了。

于是,我从网上买了一辆漂亮的童车,还给她写了一封信,让中队官兵带给她。最后几句是《马兰花》歌词:“任凭风吹任凭雨打,因为勤劳坚强的人在说话”。中队官兵告诉我,当他们把车送给小梅时,她流泪了。

很快,我的稿件《“苦水台”的变迁》在媒体刊发,总结的“支部共建、书记帮带、党员结对”的做法,也在全部队推广。总队以此为蓝本,拍摄的微电影《盛开的菊花》,荣获全军微电影大赛二等奖。

这次采访,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为了解苦水枸杞的销路,我顶着烈日到万亩枸杞园实地采访,身上被荆棘划出道道血痕;为了看一个红军当年经过的土堡子,我冒着大雨在泥泞中走了3公里,把锃亮的皮鞋泡成“拳击套子”;为了把故事写精彩,不知熬了多少夜、改了多少遍稿子……可我无怨无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是这些接地气的采访,使我的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充满了对这块土地和广大官兵的热爱与崇敬,更加坚定当好一名军事记者的信念和决心,脚沾泥土、手释芬芳,用文字记录历史,给人以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