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正文

9种版本《新华日报》 30年收藏情怀

2020-07-23 12:40:08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 傅秋源

高邮集报人朱军华,收藏着各式各样的老报纸,不仅堆满了家里的“档案室”,也填充了高邮市文旅集团专门为他设置的展馆。其中,《新华日报》系列是一个他最引以为傲的板块。近日,记者采访了他的收藏故事。

  不同版本记录历史变迁

  在“档案室”,朱军华向记者展示了9个版本的《新华日报》,分别是汉口版、重庆版、华北版、太岳版、太行版、战时太南版、华中版、南京版和西南版。另外还有《苏北日报》和《苏南日报》,1952年11月1日,这两份报纸和《新华日报》三报合一。从1938年1月11日创刊至今,《新华日报》已走过82年辉煌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

  在朱军华收藏的1000多份早期《新华日报》里,战时太南版仅有一份。这份战时太南版创刊号受环境所迫,采用石印技术,是以号外形式发布的,极为罕见。2012年,该报被评为“中国集报精品”。这张来之不易的藏品是朱军华到北京旅游时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的,几经周折终于购得,还请朋友精心修复过。

  华中版《新华日报》里有三份少见的全红版面,内容分别是毛主席的新年献词、北平解放和苏北解放。对于《新华日报》的报头演变,朱军华也很熟悉。“《新华日报》最初使用于右任题写的报头。1949年7月1日至9月16日改用毛主席的集字体,同年9月17日开始使用毛主席首次为《新华日报》题写的报头。1953年2月25日,使用了毛主席第二次挥毫题写的报头。1964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第三次题写的报头并沿用至今。”他如数家珍。

  30年间的收藏故事

  40多岁的朱军华,“入行”30年了。最初他和很多人一样,收藏品种繁多,几年后才开始专注收藏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报纸。这是因为有一天他在翻阅《新华日报》时,看到一则收藏报纸的人物通讯,才知道原来集报也有“圈”。通过这位集报者,他和全国各地的集报朋友交流信息,还集到了部分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

  玩收藏谁都交过“学费”,朱军华也不例外。“老报纸造假现在也不少,影印件、复制件,甚至还有臆造件。”朱军华说,很多人看真假靠经验和眼光,纸张和印刷固然重要,但内容真实性也很重要。十多年前,他的一位上海收藏界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份铅印的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朱军华买来之后先找到扬州图书馆当时的副馆长鉴定,接着跑到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请工作人员掌眼,最后又回到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求证。多方求证和探讨后,才确定这份报纸的真伪。

  2013年,在某收藏网站上,朱军华看到几份刚上传的《新华日报》抗战时期号外,硬是坐了一天一夜大巴赶到河北石家庄的一个偏远村庄。看到实物时,他难掩心中的激动:这是几份《新华日报》太行版号外,尺寸十分迷你,却对日本投降前后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表述。其中,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号外在四川建川博物馆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虽然价格较高,朱军华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此外,他还收藏了1938年5月23日报头为竖版的汉口版《新华日报》、1939年7月15日《大公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10家报社的重庆各报联合版、1958年9月9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联合号外等,这些特殊的版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情系《新华日报》的“亏本买卖”

  为了集报,朱军华翻阅了很多地方志、史料书籍,光是《新华日报》系列就整理出好几个历史专题。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内,新四军对日第一战、新四军挺进江南第一仗、中共七大、日本投降、“对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上海解放、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朱军华《新华日报》系列藏报中均能找到。

  朱军华曾经为了一份1946年1月13日太行版的《新华日报》,用手中三张1945年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进行交换。因为1月13日那天,《新华日报》的报道内容是“华中我军大捷,攻克高邮、邵伯等二十余敌伪据点,歼灭敌伪近万名”,而对方想要的报纸内容是解放邯郸。

  去年4月23日,朱军华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艺术馆举办了一次红色报纸展览。以此为契机,他向新华日报社赠送了一份珍贵藏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华中版,内容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命令大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去年9月12日,他提供的两份老报纸入选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举行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主题展览。“我想为发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记忆、传承历史荣光做一些实事。”在朱军华看来,收藏也是为了利用,否则集报就失去了意义。通过展览宣传这些老报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党的伟大历史。(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