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正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军事部苏洲:春天到了,胜利不远了

2020-03-26 09:32:4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苏洲

为了尽快传回视频和资料,苏洲经常席地而坐,就地办公。

除夕当天,我正在山东潍坊到北京的高铁列车上拍摄“新春走基层”节目,同时不停刷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消息。看着手边印着CCTV台标的摄像机和话筒,我拿起手机,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军事部主任张伟逐字逐句敲下“请战”微信:目前疫情越来越严重,如果未来有人民军队介入,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在此,我郑重申请,如果需要,我愿意深入一线,在疫情战场上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军事部这个具有厚重历史的部门,拥有4年从业经历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新兵,虽然有幸将国庆阅兵、中外联演等举世瞩目的历史瞬间用自己的镜头展现给全国人民,但我深深知道,这不是一名军事记者的全部,驻守边关、练兵备战是军人的职责使命,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时刻同样需要我们的记录。

抵达武汉

1月30日,我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进入到重症病区,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刘孟丽正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我就在一旁等待,后背和面颊越来越湿,几分钟后汗水就浸透了全身,护目镜也已经起雾。终于等到了宝贵的采访机会,虽然早已在心里把问题反复过了无数次,但是当面对这位个子不高、话语凌厉的护士长时,她的认真和坚持还是深深感染了我。刘孟丽护士长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她讲道,在进行救治任务时,护士的口罩如果被汗水浸湿,必须更换,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小护士在病区里面待了6个多小时,刘孟丽狠狠批评了她,因为这样对她来说有更大的风险。小护士说:“护士长,哪怕你再骂我,我也不能出来,我如果出来,里面就没人了。”听到这段故事,我也分不清护目镜里是雾还是泪水,只觉得眼前这些医务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变得愈发伟岸。

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数百台车辆昼夜不停执行运输任务,中部战区调动直升机投送抗疫医疗物资。这些时刻,我都在第一现场见证,并架起两台摄像机,左边进行新媒体直播,右边进行大屏连线和采访画面的准备,对人民军队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为了尽快传回视频和资料,我经常席地而坐,以大地为凳,以腿为桌,忘记了地上是否被污染。

意外来临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首批确诊患者,为了清楚地拍到画面,我爬上了病区对面的板房房顶。那是一个工人存放物资的板房,距离病区大概有30多米,高度在3.5米左右。这一天,我在房顶待了将近12个小时,在房顶上进行了4场直播连线、2条新闻动态和1条《新闻联播》的报道。

晚上6点多,最后一场直播结束时,气温已经接近零摄氏度,我收到消息,要赶快从房顶下来,用电脑为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传送一些画面。当时已经冻得浑身发抖,四肢麻木,板房房顶的水珠太滑,伴随着刺啦的一声,我感到肚子和背部钻心的疼,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受伤了。但是距离病区不到50米,我无法掀开衣服察看。前往医院后,果不其然,我的肚子、背部各一道10多厘米长的口子,万幸伤口并不深,医生给我打了破伤风针后,不断叮嘱我注意伤口、注意防护。回到酒店我才发现,自己的羽绒服和新买的运动裤已被刮成布片,无法再穿了。

困难就是用来战胜的,挑战就是用来完成的。这些天里,我把自己彻底当成了一名作战一线的战士,我知道,祖国和人民在时刻检阅着我。我保证完成任务。

挺进红区

首批军队援助物资抵达武汉,3支军医大学医疗队分别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接管病区,火神山医院交付……最初的五天,前方总台央视军事部记者只有我一个人,我不仅要与大屏直播连线,小屏新媒体直播,还要进行人物特写、综述、反响等内容的制作,算上连线,最多一天要有10多条报道。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从第一次挺进红区开始,这里,就变成了我的主战场,直到2月4日同事刘笑宇到来才有所好转。

2月13日晚,当我们得知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马凌要值夜班时,立即申请与他一同前往。凌晨2点,一进ICU,周围滴滴答答的仪器声和紧张的氛围对我来说和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一位患者刚刚进行完抢救,目前的心率、血氧等多个指标显示异常,需要紧急处理!马凌和战友们迅速采取医疗措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前胸后背早已湿透,但是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他对重症病人进行急救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凌晨5点,结束工作脱掉防护服离开病区,东方已经泛出鱼肚白。在回去的路上,马医生突然对我说:“你看,现在已经6点了,天马上就要亮了。再黑再黑的黑夜,总有天亮的时候!疫情再难再难,总有转好的一天!”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为了能够拍到最近最全的治疗画面,进入红区早已变成常态,我和刘笑宇在40天的时间里已制作近150条新闻在《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播出,并进行了11场视频直播连线、5场新媒体直播、20多个新媒体短片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播出,其中“火神山医院ICU不眠夜”网络点击量突破1亿。一个个镜头,见证了疫情,也见证了战“疫”中的奋进,展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天灾的勇气和信心。

胜利前夕

三月,万物复苏,我有幸独家采访到了军事医学前方专家组,并成为第一个进入军事科学院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的记者。这一待,就是两个通宵,平均每次7个多小时,全程见证了他们在实验室的艰辛过程,并制作了新闻在《新闻联播》《东方时空》《24小时》等栏目播出。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三个女博士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初见她们三人聚在一起时,是3月7日的下午3点。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她们,正在会议室匆匆吃着盒饭和泡面。来武汉前线的这40多天里,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在附近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儿,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爆痘、黑眼圈、掉头发,习惯了“每天早上起来都像被狠狠揍了一顿”的肌肉酸痛……原以为女博士是高冷严谨的形象,结果发现在生活中却十分可爱。

现在,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每个人都相信,最困难的日子都已经过去。如今的武汉,树绿了,花开了,水蓝了。春天到了,距离我们胜利的日子,不远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军事部 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