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正文

武汉人民的勇气,让我动容

2020-03-23 11:19:59 来源: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作者: 黄磊

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记者黄磊

1月21日开始,我放弃春节休假,一直坚守在防疫报道一线。新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近两个月以来,我的足迹遍及武汉市多处医疗机构。

采访报道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中,有一线医护人员,有义务车队志愿者、有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是英雄的他们,撑起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

志愿者:他们给城市增添了暖意

武汉公共交通暂停后,医护人员的出行和住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一群热心的武汉市民站了出来,组建起“善缘义助武汉医疗救援”志愿车队群,义务接送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

采访中,我才惊讶地获知,这支车队人数超过千人,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不畏风险,奔走于各个医院接送医护人员。而像这样的车队,武汉还有很多。

我走访了多个给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酒店。这些酒店中,有普通旅馆、酒店式公寓、连锁式酒店等。这些原本可以歇业的酒店业主,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自己承担水电气等成本。春节期间,酒店服务员大多已经回家,酒店业主多是亲自上阵。

还有我最先独家采访的法国志愿者弗雷德。疫情开始后,弗雷德没有随同法国撤侨班机返回法国,而是选择坚守武汉。

他不会中文,英文也不太流利,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我曾是一名法国军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不能退缩。”我采访弗雷德的报道刊发后,人民日报、央视也纷纷跟踪采访。

一线劳动者: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脊梁

疫情期间,还有一个群体让我感动: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普通劳动者,供电工人、公交司机、的士司机、物业工作者……他们的坚守,保障着疫情期间,武汉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替子出征的“的姐”姚香梅,因儿子滞留鄂州,已退休的她又重新握起方向盘,进驻到社区工作超过50天。

50天中,她送慢性病老人、残疾患者等行动不便者去过医院,更多的时候,她奔波在各大药房和商超给社区居民买药买菜。其实,她已经年近60,也是即将需要人照料的年纪。

公交司机聂三华,负责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医护人员的通勤保障,是光谷公交公司最先报名的志愿司机之一。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聂三华面对风险却依然乐观。

他说,他是从部队转业的,参加过98年抗洪抢险和03年抗击非典,这时候,需要他这样的人顶上来。后来,聂三华的事迹也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还有携手奋战在商超保供一线的听障夫妻李俊和韦洪,为火神山医院提供后勤保障的物业工作者,60小时为雷神山医院通电的电力工人……他们都说自己很平凡。但在我看来,他们撑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

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英雄群体。近两个月以来,我去了新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多处医院,与医护人员面对面。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采访从武汉转诊至南京的皮罗综合症患儿“小刚”。这是一场特殊时期的生命大接力,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何跨越三省交通关卡?如何安全转运?最终,在两地医院、志愿者和政府部门的联动之下,“小刚”顺利转诊至南京。

负责护送的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慧等人,送“小刚”至南京后,她们便连夜返回。医护人员和众多爱心人士不求名、不求利,只为拯救幼小的生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3月17日,多批援鄂医疗队从武汉火车站启程返乡,我在武汉站现场蹲守近6个小时,采访了这些白衣执甲、凯旋而归的勇士。他们有着即将归家的兴奋,有着疫情好转后的放松,但更多的却是,对奋战一个多月的武汉的不舍。

湘雅二医院副院长徐军美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方舱医院关闭后,湘雅二医院还曾主动请缨到定点医院ICU继续奋战。

令人意外又感动的是,奋战在ICU的医护同行们婉拒了湘雅二医院的请求,他们说“回家好好休息,武汉有我们。”

(来稿:湖北日报 作者: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