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正文

“四力” 让重大题材报道更 “出彩”

2019-05-07 10:46:24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没有眼力,就发现不了新闻背后的故事

当天上午,在穿越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过程中,我们对“最终接头”的“再安装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最终接头”安装的难度之大。

“将一个6000吨的‘最终接头’沉放海底对接成功后再来安装一次,这绝对是大新闻。”但是,为什么要再安装呢?再安装的决策是怎么出来的呢?他们难道没想到失败的后果吗?

这里面一定有故事,而且凭直觉判断,只有找到“当家人”才能解开这个秘密。于是,我们立即打通了林鸣总经理的电话。

“好呀,欢迎你们采访。”当我们在电话里告诉他想了解“最终接头”再安装的想法时,感觉到电话那头的林鸣总经理的欢愉。上午11点,我们赶到岛隧项目总经理部,林鸣与团队的其他几名主要成员向我们详细回顾了“再安装”的全过程。

我们从他们的讲述中得知,所谓的“再安装”,准确地讲,就是重新精调对接。而重新精调对接缘于“最终接头”对接后的南北向偏差达到了15厘米,超出了他们设定控制在7厘米以内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建设者们再次确认,沉管结构不受影响,且纵向偏差仅有1厘米,止水带压接非常均匀,滴水不漏。

5月3日上午8点,决策会在“津安3号”安装船上举行。这是一个设计师、工程师、工程监理、设备提供商和业主共同参加的决策会议,林鸣提出了“要不要重新精调对接”的讨论主题。这是林鸣的习惯,每当遇到重大决策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收集信息并加以权衡。

重新精调对接,意味着已经实现对接的“最终接头”,要移开重新对接一次。临时止水闭合腔注水增压、解除顶推系统压力、回收GINA止水带、起吊“最终接头”、精确调整……这是建设者从没试验过的逆向操作。

参会的其他人员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其中“最终接头”止水带的供应商荷兰工程师乔尔反对的呼声最强:“这么好的结果,我反对再调整。一旦发生事故,不仅损失超亿元,甚至会造成重大事故。”

从上午8点讨论到10点,林鸣一直没有说话。我们问林鸣那两个小时在想什么,林鸣平静地回答:“始终在考虑该不该和能不能重新做,能不能做成功以及风险可不可控的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林鸣以他的工程经验和“直觉”,在反复确认所有细节及已知风险后,对在场的人们说:“这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我们不能给工程、给自己、给历史留下遗憾!这个数据会让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光辉变得黯淡,我们曾经承诺过,我们自己这一关就应该是最高标准的,所以我决定重新对接!”

林总的话在那一刻触动了现场所有的人,也得到业主单位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和监理单位的支持:精调,重新对接!

随着一道道命令,原本已回营地歇息的全体将士被重新召回。此时,所有建设者都穿上了绣有五星红旗肩章的工服。“我希望五星红旗能激起参战人员的使命感!我们是在为国家完成这项超级工程!”林鸣说。

11时许,在林鸣的指挥下,工程师开始逆向操作,27个小时后,“振华30”起重船重新吊起海底下的“最终接头”并准备进行第二次沉放。

经过3个多小时上百次的精调,5月4日19点50分,“最终接头”终于沉放到了海底基槽;20点43分,在世界首创的“小梁顶推”技术作用下,“最终接头”再次伸开双臂“拥抱”沉睡在东西向两旁的沉管,实现成功对接。

对接结果表明:东西纵向偏差0.8毫米,南北横向偏差2.5毫米。“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发出上万次指令的林鸣终于开心地笑了。

看到这个结果,乔尔感慨万千:“在我参与的15座沉管隧道建设过程中,这是最棒的,没有之一。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

从5月3日上午11点开始实施逆向操作,至4日20点43分“最终接头”对接成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34小时。

没有脑力,就挖掘不出大国工匠精神

如果说只是听他们讲述重新精调对接的过程,再把施工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文章充其量只是一种纪实。如何让文章有时代精神、有血有肉、有矛盾冲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针对“在已经实现了滴水不漏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讨论是否重新精调对接?”“在讨论会上,几乎所有人持反对重新精调对接意见时,林总为何要坚持己见呢?”“重新对接,意味着逆向操作,风险不可估量,世界没有先例,一旦失败后,谁来承担这个风险?”等多个焦点矛盾问题发出了追问。

林鸣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如果第一次对接是为海底隧道的沉管安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那么第二次调整,则是画上了一个惊人的感叹号。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评论说:“重新对接意味着中国建设者首次在世界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实际验证了‘最终接头’施工方法‘工序可逆’,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施工经验和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标准。”

尤其是当我们问到“最终接头”的重新精调对接,会让外国专家怎么看”时,林鸣拿出了一份前几天收到的电函,说这是荷兰海底隧道专家发来的贺电。

汉斯·德维特在2017年5月5日发来的贺电中称:“非常荣幸见证了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成功安装过程,向所有付出辛勤劳动、精准完成这一世界级安装难题的工程建设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最终接头”方案带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设计和施工创新、高效的理念,是对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将来中国和世界隧道行业都会从这个项目受益。”

林鸣对大桥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让我们肃然起敬,还能得到外国专家的赞美,这种精神不就是我们的大国工匠精神吗?

那一刻,稿件的主题已经在我脑海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