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正文

“四力” 让重大题材报道更 “出彩”

2019-05-07 10:46:24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没有脚力,就得不到独家新闻线索;没有眼力,就发现不了新闻背后的故事;没有脑力,就挖掘不出大国工匠精神;没有笔力,作品就感动不了读者。只有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才能让重大题材报道更“出彩”。

重大题材报道 “四力” 工匠精神

发布在2017年5月11日珠江晚报要闻版的消息稿件《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作者陈新年、廖明山,编辑靳树乾、张大勇),被评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如果要问作品有何“秘诀”,我们的回答是:面对重大的新闻题材,我们只是做了一回有心人,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了功夫。

没有脚力,就得不到独家新闻线索

港珠澳大桥动工时间是2009年12月15日,但我真正与港珠澳大桥结缘,还是2015年底。彼时,我在珠江晚报采访中心负责全市交通口线的新闻采访,报社领导把采访任务交给了我。

通过与大桥1年多的“亲密”接触,知道大桥海底隧道工程是交通业界的“珠穆朗玛峰”,也知道“最终接头”的安装就是“登峰”之举。为此,“最终接头”安装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重大报道题材。为了做好这次报道,报社领导亲自带队拜访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双方就报道方案做了很好的交流。

2017年5月2日是“最终接头”安装的日子,99名媒体记者和10多位外国专家云集伶仃洋。早上5点43分,世界综合吊装能力最大起重船“振华30”,吊起重达6000吨的“巨无霸”接头,再来一个90° 的转向,“最终接头”沉降到28米深的海水中,成功穿过仅15厘米的空隙,嵌入E29和E30两沉管之间,实现成功对接。

22点33分,林鸣在现场安装指挥船上向中国交建总裁陈奋健报告:岛隧工程“最终接头”安装对接完成。话音刚落,伶仃洋上烟花绽放,欢声一片。当晚的新媒体和次日的传统媒体向世人正式宣布: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

作为地方媒体,在如此重大题材中如何做得更出彩呢?早在“最终接头”成功对接之前,我们就作了深入思考。

按照获得的施工计划信息,“最终接头”对接成功后,就要对其东西两端交接处用钢板进行焊接,让原来临时止水带的柔性连接变成永久性的刚性连接。该任务由振华重工258名拥有国际焊工资质的焊工来完成,他们按照每天“三班倒”的连续作业模式,100个小时内就可以把主要的部位焊接成功,达到稳定“最终接头”的效果,到那时(5月6日),工作人员就可以安全穿越“最终接头”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为此,我们决定来个率先穿越海底隧道的体验采访。

5月6日,我们与大桥岛隧项目的中交总经理部有关负责人联系,对方称“现在还没到可以穿越的时候”。直到9日,我们直接找林鸣总经理申请穿越海底隧道,请求终于得到了批准。

10日上午9时许,我们乘船上了东人工岛,再换乘电瓶车抵达海底隧道里的E30节沉管处,通过安检培训后进入了交接处的“最终接头”。此时,258名焊工还在进行轮流焊接施工。

“不是说6日就可以穿越“最终接头”,为何要等10日才让我们进去呢?”进入“最终接头”的时候,我们向工程安全人员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原计划‘最终接头’是6日可以固定的,但‘最终接头’再安装了一次,所以耽误了几天。”面对记者的不解,引领我们进入“最终接头”的工作人员说。

“什么?不是对接成功了吗?为何要再次安装?”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一连串问题。

“不好意思,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是第一次对记者说,你就当我没对你说过吧!”工作人员感觉自己说漏了嘴,立即以哀求的口气希望记者不要再问了。

那一瞬间,直觉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秘密”。如果我们不来到现场,这个重新安装的“秘密”,一定不会是我们第一个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