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多吃”纸端网微立体传播 从2月2日开始,“跟着90后村支书去走访”系列报道,在湖北日报头版和要闻版等重要版位相继推出,与此同时,湖北日报客户端及官方微信上也开设了相关专题。这些报道以图文、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同步推送,被读者频繁转发。 采访中,湖北日报要求记者“一鱼多吃”,同时完成拍图片、拍视频甚至直播等工作,优先推出新媒体稿。从多方反馈来看,全媒体思路完成的这组“新春走基层”策划,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广获好评。在石首采写的《房前敞亮,屋后清洁,乡亲们晒着太阳迎新年--俞家铺村,亮了》开篇报道中,记者抓住“村里修致富路得罪了个别村民”这件事,阐释出“村里富了、村容美了,群众得到实惠了,误会也就消除了”这一逻辑,说明基层干部只要真抓实干,乡亲们的心都会焐热。文章不仅传递的观点令人信服,而且跟随年轻支书走访拍摄的视频,也让人感觉亲切真实,获得900余位网友跟帖评论。 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也在“融”上做足文章。在大悟和宣恩,记者航拍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见证贫困户“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在孝昌,记者倾听90后残疾大学生唐根根讲述他赶着羊群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在罗田县白莲河乡黎明湾村,记者跟贫困户一起下塘捞年鱼。这些报道,除了文字记录、图片拍摄,更加注重航拍、直播、H5展示等多种形式,力求零距离观察、多视角展示,通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报、端、网、微全媒体矩阵立体传播,带着读者、网友一起感受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大发展。 融合传播让这两组报道更加丰富、精彩。网友评论称,今年湖北日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还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践行四力,就要深入再深入》《走中见真情融合出新意》为题,报道了湖北日报的创新性做法。 健全保障机制增强全媒体竞争力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如何持续深入推动“走转改”,如何让“新春走基层”走出新意、走出实效,努力实现“人在哪儿,宣传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目标?我们认为,需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引导,保障和激励广大采编人员加快融媒体转型,更积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 1.强化保障机制,增强“走转改”常态化的动力。要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为“走转改”提供保障,让采编人员放心、舒心地走下去、沉下去。要进一步拓展“走转改”平台,使更多栏目、版面、专题成为来自基层一线鲜活作品的载体。 2.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媒体转型急需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采编人员,这就需要让更多采编人员“上挂”跟班学习、“下挂”基层锻炼、“外挂”对口交流,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习惯、一种福利。 3.积极进行移动优先、双向“走转改”探索。在当前传媒格局下,“走转改”新闻宣传工作不仅要往线下走,也要努力往线上走,开展“双向”走转改。新闻产品要不断变革,不单单创新报道形式,例如采用短视频、直播、图文互动等新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走转改”报道深度革新,例如在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方面,注重用户感受,既生产有深度的内容,也要推进宣传报道的可视化、趣味化、互动化。要抛开习惯的“官腔”,学会暖心的“情话”;要认真回应群众关切,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全面参与网上网下“意见整合”。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彻底颠覆新闻传播格局,“移动优先”成为媒体共识,党媒在线新闻生产已经成为其发挥引导力、彰显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牢牢占领这个主阵地,打赢这场主动仗,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4.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奖评优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对来自基层的带着泥土、冒着热气、饱含真情的作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激励记者多下基层、安心做好基层报道,生产更多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的好作品,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可读性、悦读性,努力提高党报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张乐克 陈力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