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正文

我和南安商报的故事

2016-10-31 17:02:47 来源:南安商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记住这一份鱼水温暖

林清秀

五年前,我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行政经理,五年后,我进了高校负责文书工作。但不管我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五年来,《南安商报》从最初的四个版面扩展为现在的八个版面,一直都陪伴在我每个工作日的时光里,不离不弃。我以为,草根是个褒义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如在中国那么多乐器里,笛是最草根的,只要有竹,就能做成;而在那么多的纸媒里,《南安商报》也是最接地气的,深厚的亲和力,强烈的感染力,从者甚众。

提及一份报纸,总要先想到那些做报纸的人。平日和我接触最多的,自然是编辑。学生时代,我一度憧憬过当一名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梦想过当一名编辑,练就一支神笔,字字切中时弊。长大后梦想不曾实现,倒是因为写字投稿,跟报纸杂志的编辑接触频繁了起来。《南安商报》就有我喜欢的编辑,比如建志、清彬、石竹。现在经常在企业里东奔西跑采写新闻的清彬是个爽直的85后,相当年轻,思想却不年轻,有时写出来的稿件颇深刻。他很热忱,很正义,也很可爱。可爱对媒体人太重要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作者,切忌太自我,俯身低到尘埃里,我们不过都是一粒尘。石竹经常会在朋友圈里熬浓浓的“心灵鸡汤”,我对她的喜欢,是满心的,仿佛在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多愁善感的自己。她偶尔会约稿,我一定会认真地写稿,为了那一份满心的喜欢。后来我怀孕生产,她说她要拣个时间来看我和孩子。为此,我无数次想象过与她的相见——应该会是笑容慢慢爬上脸,而后不着一言地拥抱吧。却不是,在人来人往的大厦门口,我们刚一见面便认出了对方,没有拥抱,却像早已熟识多年的老友。我知道的,是文字让两个小女子初次见面便没有一丝距离。认识建志的时间比较久,比起编辑和作者关系,我们是文字为媒的文友关系。他写小说,出书,实现了一名人民教师到职业媒体人的华丽转身。据说他的新小说《女孩,请走开》已被签走了影视版权,祝福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许谋清老师曾说,一个作家和一份报刊的关系是否默契,就看这个作家是否把好的稿子交给这家报刊,和这家报刊是否接受这个作家的思考和风格。我还称不上作家,顶多是个笔耕不辍自得其乐的作者。这样的写作者,同报刊如鱼和水,我特别感谢《南安商报》。五年来,我在她的“九日山”副刊上发了不少散文,由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很多读者建立了无话不谈的关系,那是我写作之外的巨大收获和意外惊喜。因文相识,没有利益冲突,这样的诚挚相交,常常超越了写作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时刻提醒着我,哪怕没有名利闪耀,每一个写出来的文字,都要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明天起,《南安商报》将更名为《海丝商报》,高端大气上档次,有更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我期待着未来的日子,和《海丝商报》有更多的心灵碰撞,多阅读、多沉淀、多思考、慎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