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传媒动向> 正文

获奖者说|新媒体时代 如何写出一篇好读好看的评论

2015-12-11 11:48:03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评论堪称报纸的灵魂,然而,如果这个“灵魂”少有人看,甚至没有人看,评论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更何谈传播效果?如何让评论尤其是党报的评论好读好看,今天,我们请今年中国新闻奖获奖者、中国青年报编委兼评论部主任冯雪梅,结合她创作评论的实践,谈谈她的一些思考。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二等奖作品、冯雪梅撰写的《让法治托举起青年梦想》

想清楚评论写给谁看

我们预先设定的选题,是不是读者所关心的?那些涉及国家改革的重大政策举措和大事件的评论,如何找到读者关心的“切入点”“共鸣点”?

这其实涉及报纸的定位和读者对象,这是一个老话题。我们现在处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既意味着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从报纸到网络再到移动平台,也意味着读者对象越来越精准。研究一下粉丝数多的微信公号就会发现,内容细分越专业、受众对象越精准的公号,越有吸引力。这种受众越来越细分化的趋势,在报纸上恐怕还不能得以完全体现,但这却再次提醒我们思考:你的报道和评论是写给谁的?

某种意义上,评论是讲道理的,不是你把道理讲得越恢弘,就越有人看。往往是,你讲的道理与他的现实生活越有关联,他越愿意看。我们所谓的报道或评论要“接地气”,就是你要能把宏大叙事和抽象概念,细化具象为公众生活,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点。

新媒体的研究者指出,移动互联时代,受众更关心的是家门口的那只小松鼠,而不是非洲难民。这可能是网络时代新闻人的一种无奈: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读者认为重要并且喜欢的。当分享与互动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关键词时,赢得受众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能就是:你能够提供他所需要愿意看的报道和评论,把你想要传达的理念,转换成他们愿意接受的表达。

观点可以犀利但不失理性

什么样的评论读者爱看?犀利、有个性的。甚至有人说,无批评不评论。那么,评论的批评是为了什么?

中青报的报道和评论,曾经以敢说话出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傻大胆”,我所理解的评论个性,其中之一就是犀利但不失理性。

评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理性。没有明确观点的评论不是好评论,但为了追求观点的鲜明而有所偏颇,一样也不是好评论。克制、冷静、理性,是一篇评论经得起时间检验、获得持久影响力的关键。

引导但不要自以为是

某种意义上,评论担负着引导舆论的责任。这种引导应该是顺势而为,潜移默化。

我们通常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定不是从宏大叙事到抽象概念,不是用“一二三四”去解读文件和讲话里的一个又一个“一二三四”,不是板着面孔训人,不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也就是说,有个性的评论,还应该有一层含义,就是引导但不自以为是。

全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转变。不管是新闻传播也好,新闻宣传也罢,你说了,没人听没人看,就意味着失败。而传播或者宣传影响力的构建,又是一个综合工程,既取决于管理部门的理念和方法,传播方式与手段的更新,也取决于媒体人面对挑战时的自知与自觉。希望新闻人都能够坚守自己的职责与本分。(冯雪梅)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