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当我们还在咀嚼某家报纸头版标题错了一个字、某家报纸内文中把“组织部”错成了“贪污和受贿部”的时候,十几家隶属于不同省份的报纸竟然在同一天同一个内容上集体出错,笔者不得不在惊讶之后又加了三个感叹号。 12月1日出版的浙江《青年时报》和《今日早报》、福建《东南快报》、重庆《巴渝都市报》等报纸,把《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消息标题中的“奥巴马”全部错成了“奥马巴”。起因虽然是新华社原稿播发时有误,但新华社在半个小时后就发出了“改稿”,因此,这些报纸必须承担由此造成不良影响的完全责任。 十几家报纸在一个几乎地球人都熟悉的政要名字上集体出错,这个原本看来属于小概率的事件,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近几年来,报刊业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有新媒体的冲击,也有报刊自身发展的瓶颈,一些晚报、都市报经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报社内部人心浮躁,管理松懈,三审三校制流于形式,字词、标点符号等一般性差错几乎天天有,末了还用“无错不成报”给自己找个借口。小错不断,大错岂能远乎? 近百年来,不论是广播的发明,还是电视的普及,在每一次新的传播方式挑战面前,报刊业不仅没有死亡,而且还得到了发展;面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报刊业同样不会死,死掉的只能是那些思维固化、质量低劣的报刊。生存危机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每一家报刊社的面前,我们只有勇敢而坚定地融入媒体融合大潮,才能找到出路。“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家报刊社也必须坚守主业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专心应战,才能在这场硬仗中取胜。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那些心思已经飘远的报刊社,到了该集体反思的时候了。(昇平) |